首華人獲歐洲規劃界大獎 中大教授:裏應外合才可改變社會

撰文:袁智仁
出版:更新:

政府、民間一定對立嗎?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的論文,比較台灣寶藏巖和香港嘉咸街重建個案,得出建制內外的知識份子「裏應外合」,才可改變社會的結論。這篇論文打敗過百篇文章,獲得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AESOP)頒發「2015年最佳論文獎」,她亦是首位亞洲人獲得歐洲規劃界最高殊榮。

台北市的寶藏巖成功保育,並發展成藝術村。(台北市政府)
伍美琴教授獲得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的「2015年最佳論文獎」。(中大提供)

伍教授是首位亞洲人獲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AESOP)頒發「2015年最佳論文獎」,其論文《從香港到台北,探究知識份子在空間使用及市區重建的角色》比較了香港及台北的案例,分析不同知識份子在市區重建這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局限。

她比較台灣寶藏巖和香港嘉咸街重建個案,得出建制內外的知識份子「裏應外合」,即支持政府重建的知識份子,與希望改變制度的知識份子合作,才有機會磨合出一個平衡多方意見的重建方案,否則,抗爭最後只會留於「抗爭」階段。她指出,香港的情況卻是建制內的知識份子與民間團體經常維持繃緊狀態,無助溝通。

當政府擬規劃市區重建時,傾向維護政府制度的知識份子會利用其知識及權威,來支持當地政府進行市區重建,並提出相關方案。然而,希望改變政府制度的知識份子則對原方案有保留,他們強調文化及歷史元素在市區重建的重要性,積極向市民闡明有關地區的獨特價值,並提出新方案,以達致社會和空間公義。

市建局都有有心人,並非黑白。不同崗位上,大家都可以做好一點。
伍美琴教授

台灣官民協作 成功保育寶藏巖

她談及台北寶藏巖保育的成功,源自民間的壓力和官方的「內應」。

寶藏巖是市中心的一條村落,住了不少國民黨老兵,本要清拆重建。多番爭取下,成功「留屋留人」,原先的村民留下來居住,甚至變成國際藝術村。她坦然訪問當地居民,住在村裏的老人家都不太清楚情況,「不知保育價值」,反而知識份子更着緊寶藏巖。

寶藏巖的成功得力官方學者廖咸浩,他曾幫助馬英九總統撰寫文化政綱,在政府內出力,力保寶藏巖,後來龍應台當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宣佈保育寶藏巖。後來廖咸浩接任文化局局長,繼續寶藏巖的保育工作。

為何廖咸浩如此落力呢?

原來他跟保育團體如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和進步學者夏鑄九相熟,加上民主的政治環境,令他可跟民間團體自由地協作。民間團體亦不時用抗爭方式施加壓力,令他在官方更有「籌碼」說服政府保留寶藏巖。

市建局與民間團體劍拔弩張 無助保育

香港嘉咸街與寶藏巖的不同,是民間和政府的知識份子合作不足。負責嘉咸街重建的市建局與民間的知識份子常劍拔弩張,伍教授形容在建制內的知識份子猶如「走私者」(smuggler),不能見光,因此與民間團體聯繫不足。在嘉咸街例子中,市建局的高層出力不少,但卻得不到欣賞,嘉咸街的重建方案亦引來民間的爭議。

說起香港今天的社會環境,她坦言,上一代的知識份子要「多研究、講道理、合法合理做事」的想法,可能與時下年輕人無法接軌,經歷雨傘運動後,香港進入另一個階段,年輕追求的不再是細水長流的抗爭,抗爭也較即時性。

除了撐小販,伍教授近年在葵芳圍跟年輕的規劃師合作,舉辦「我們的葵芳圍」社區規劃工作坊,與街坊共同商討如何改善街市的衛生和通道的擠迫情況。

上一代的知識份子花上十年、廿年都不見改變,依然做下去。
伍美琴教授
嘉咸街重建項目,百年街市換成鮮貨零食中心。(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