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修藍屋】創意建築再造 現代「72家房客」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衙前圍村被清拆,同德大押被重建,古蹟保育寸步難行。萬事起頭難,藍屋建築群作為本港首個「留屋留人」的保育項目,經歷6年的工程,第一階段的橙屋和黃屋復修竣工在即,藍屋復修即將展開,預期於明年完成。回溯十年藍屋保育運動,組織者「社區文化關注」創會成員陳允中說:「歷史保育要保育建築物,同樣要保育人。」
現時沒有對應古蹟的《建築物條例》,近百年的古蹟須改建以符合最新的條例要求,復修古蹟困難重重。《香港01》專訪負責藍屋復修的建築師謝錦榮,他如何用建築平衡古蹟和居民,並設計新的空間連繫社區。

藍屋建築群內的樹木有十多年歷史,早已成為藍屋的一部分。(江智騫攝)

市建局於2006年計劃將藍屋打造成茶館及醫館,街坊將被迫遷走。幸得多個團體、專家組織街坊力爭「留屋留人」方案,政府終於2010年接納並展開修復行動。
 

留︰藍屋地標──木梯與大樹

藍屋建築群於1922年至1950年相繼落成,樓齡逾半個世紀,部分設施已成為藍屋的象徵。一直參與藍屋保育計劃的建築設計師謝錦榮表示,修葺藍屋的時候,會刻意保留別具價值的建築及景觀,如木樓梯及空地附近的大樹。「據街坊所講,大樹已種了十多年,是藍屋的一部分。避免影響樹木生長,施工位置會盡量避開大樹。」謝說。此外,藍屋的木樓梯去留亦令人關注,早年木梯突然遭拆掉換新引起爭議,謝強調木梯必會保留。由於部分木板已經發霉,他們會更換新木板加固復修。

橙、黃屋修葺工程快將完成,藍屋亦即將開始修復,預計2017年初完成。(江智騫攝)
「屋內有不少舊式屏風,較完整的部份將加工製成傢俱,日後仍可使用。」
謝錦榮
黃屋廚房維修前的情況。(由Kenneth Tse@Meta4 Design Forum Ltd 提供)

加︰改善環境──廚房、電梯和天橋

藍屋建築群將於2016年底至2017年初完成復修工作,工程會保留藍屋的標誌建築之外,亦增加了很多設施改善居民生活,如廚廁及電梯。「以前的廚房只有一個灶頭,而且屋內沒有廁所,非常不便。改建後每個單位都有廁所及廚房,能夠滿足居民基本需要。」謝說。

「新增的設施盡量以不干擾藍屋原貌為主,所以橋及電梯都刻意建在空地後方。」
謝錦榮

藍屋建築群不只是舊建築,還是老街坊的根。由2006年起留守的街坊至今剩下8戶,日後預計有12戶新租客入住。新落成的藍屋如何重新建立鄰里關係? 復修後的藍屋建築群將有一條橋貫穿橙、黃、藍屋,並把荒廢多年的空地修葺成公共空間。謝解釋橋與空地有互相呼應的關係。當空地舉辦活動時,樓上的街坊可以圍在橋上觀看,加強街坊的參與感。此外,居民可以在橋上近距離看到藍屋的瓦頂、木窗、花線,甚至可觸摸到大樹的葉和幹,拉近居民與建築物的關係。「社區文化關注」創會成員陳允中表示,新租客將以藝術及文化工作者、傳統工藝匠、專業人士為主,期望租客能為一己之力為藍屋貢獻,藉此能建立互助關係。

 

藍屋建築群內的公共空間,由居民共同管理。(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變︰社區重心──空地 

藍屋建築群記錄了居民的生活痕跡,當中猶如「72家房客」的板間房反映當時居民生活的情況。 謝表示他們將不會保留板間房,但會預留一個單位去展示昔日的生活環境。復修後的藍屋以空地為社區重心,凝聚藍屋居民的同時,亦是遊客及其他灣仔居民的「聚腳地」。「社企將設在橙屋地鋪,計劃每間店舖的後門都可以通往空地。」謝說。日後藍、黃屋是以住宅為主,而社企、故事館及展覽將設在橙屋。

建築群中間的空地將成為公共空間,讓街坊及遊人聚集。(由Kenneth Tse@Meta4 Design Forum Ltd 提供)

下一個藍屋再需十年嗎? 

香港成功活化的例子屈指可數,藍屋更是少數能夠由下而上街坊參與設計的保育運動。由組織街坊到工程完成,整個過程足足花上十年。 當中組織者及街坊面對的困難、因政府冷處理而感到的無助及憤怒,並非朝夕可以表達。

上一個十年,藍屋的運動成功爭取後,轉入設計和復修,下一個十年,踏入收成期,開始營運,如何平衡街坊生活、社企運作和社區推廣,或將會為本地社區帶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