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台恐怖電玩《返校》重現戒嚴史 引青年尋歷史真相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說到電子遊戲,率先想起或是LOL或FIVA這些無論題材還是製作皆充滿歐美色彩的大製作。說中國歷史還有三國,但若細細分到香港歷史,就寥寥可數。去年有本地公司推出手機遊戲《光輝歲月》,以香港為背景,講述女主角對抗地產霸權的冒險,融入菠蘿油、山楂餅、寶石戲院、中環皇后碼頭等本地元素,雖口碑不俗卻未能引來更大迴響,或可觀照一岸之隔的台灣?
台灣獨立遊戲製作團隊「赤燭遊戲」上月推出電子遊戲《返校》,以六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校園為故事設定,獨特的時代背景、高壓的故事線、富電影感的配樂、瓊瑤風格的文筆,使其上月公開發佈後即受到各國玩家追捧,在Steam獲97%好評,上架數天即衝上全球暢銷榜,創下200萬美元的銷售額。

(《返校》Facebook官方圖片)

遊戲講述方芮欣和老師發生師生戀,後因誤會及妒忌,一怒之下告發老師舉辦讀書會,使參與的師生都受到牽連,故事線隨著遊戲關卡一幕幕揭曉,亦是主角身為告密者的自我告解和救贖之路。遊戲巧妙地把歷史元素融合其中,配合細密的場景設計,恐怖氣氛在真實和虛幻之間層層推進,重現當時軍方勢力滲入校園,人心惶惶的高壓氣氛,引起年輕一輩網民對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真相的追尋和討論。

(網上圖片)

開敏感歷史事件融入電玩遊戲先例

《返校》亮眼的除了是仔細的畫工、順暢的解謎關卡及配樂,還有其時代設定——1960年代充斥白色恐怖的台灣校園,舊相片與動畫互相穿插的設計,營造出令人心寒的恐怖氣氛,但恐懼更多是來自對真實歷史背景的想像。1949年,國民黨避走台灣,宣布進入戒嚴時期,國民黨為了防止共產黨勢力在台灣擴散,立法院通過《懲治叛亂條例》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剔除異己,持不同政見者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批鬥和鎮壓,甚至遭到處決。戒嚴時期長達四十多年,直至1987年解嚴,再三年後才才廢除《懲治叛亂條例》,粗略估計受難人數逾十萬人,國民黨現仍聲稱該時期是「民主陣容」的重要一環。

關卡出現的海報和書信,皆喧染出當時戒嚴的肅殺氣氛。(網上圖片)

遊戲創作人姚舜庭表示,「遊戲雖然將背景設定於戒嚴時代,但設計的初衷並未強調故事發生地點在台灣,也未明確點出時間,主要是想凸顯這是一個在任何政治壓迫的時代下,都會發生的故事,而非只是白色恐怖。」但今年剛巧是解嚴三十週年,隨著遊戲大熱,網民亦紛紛對當時的歷史產生濃厚興趣,更有玩家質疑遊戲重現當時歷史的可信性:「其他人就算了, 某人只看個書而已,根本沒買書, 賣書, 重製書, 或散佈書中內容,又只是未成年學生, 怎可能會被判15年徒刑? 邏輯上有很大的Bug吧?」引來網民熱烈討論,在討論區PTT上分享家人在白色恐怖時期的遭遇,例如親人被國民黨軍官姦殺、說錯話就被判獄三年等等。

三年前,同是台灣研發的戀愛冒險遊戲《雨港基隆》亦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為近年把敏感歷史事件融入電玩遊戲的先例。《雨港基隆》仍以戀愛遊戲為主線,而《返校》把歷史政治題材融入故事主線當中,作為遊戲推進及氣氛營造的靈魂,玩家作為第一人身份感受當時民眾面對的心理矛盾和壓力,成功引起年輕玩家探尋歷史真相的熱潮,以至對國民黨統治及追求轉型正義的討論。(註:轉型正義指民主國家對過去「獨裁政權」因政治思想衝突而實施的不公義及違法行為作出歷史平反及補償。)

《雨港基隆》以二二八事件為時代背景,主線是戀愛冒險遊戲。(網上圖片)

台灣文化細𧸐勾勒  玩法精巧

遊戲設計更融入大量台灣文化元素,如女主角需彈奏台語歌《雨夜花》才能通過關卡,而《雨夜花》是戒嚴時期被禁播之歌,還有宮廟祭祀文化、布偶戲、神枱、城隍廟、黑白無常等。遊戲中的台詞及書信文筆秀麗暢順,原來製作團隊為了模仿1960年代的書寫風格,還特意鑽研了瓊瑤的小說。不得不提的還有遊戲配樂,製作團隊請來台灣資深音樂人張衞帆創作配樂,加上傳統殯儀樂器如二胡及嗩吶,配合劇情發展高低起伏,充滿電影感,聽來還有流行樂的特色。

台灣遊戲開發公司「赤燭遊戲」的八人製作團隊用了兩年時間完成《返校》,連公佈遊戲正式發售日期亦設計了一套ARG(ALTERNATE REALITY GAME,簡稱ARG)來引誘玩家解密,關卡之難及團隊的巧思實在讓網民驚嘆。遊戲採用2D的橫向滾軸模式,但創意和精密設計搭救,加上引人入勝的驚慄元素,引起不少外國玩家對台灣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興趣,還將被改編成小說。

場景設計融入台灣特色,如神枱、廟宇等等。(網上圖片)
灰黑場景配上紅色繡花枕頭,細緻地營造出60年代的家居佈置。(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