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山貝河】天然河流已變明渠 還能如何談「親水」?

撰文:溫釗榆
出版:更新:

山貝河發源於屯門以西九逕山東面的山脊,幹流水平長度約14.3公里,流域面積約為29.2平方公里。幹流從東北流入黃泥墩灌溉水塘,向北經過楊家村,進入元朗平原,下游流經十八鄉村落和元朗新市鎮,最後匯入后海灣。
60年代元朗隨着市鎮發展,土地需求越來越大,為了保障下游居民的安全,渠務署開展了一系列河流防洪工程,雙魚河作為新界其中一條重要淡水水源,昔日奔騰的水流被填平成筆直的長渠。

山貝河下游被修成一條長直渠。站在高樓堆中,很難想像這是新界的一條主要河流。(張浩維攝)
山貝河是香港其中一條最大型的河流,但河溪的生態狀況卻遠比小型的河流遜色。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
天然河流底部和兩旁的植物和泥土能吸收雨水和阻緩匯集河流,從而減少暴雨時洪水暴發的機會,但混凝土化後就失去了這些功能。(綠色力量提供)

渠道化對水文的影響

「低漥地區水浸本是自然現象,但若有人在下游居住,就要採取人為措施,防止水患。」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說。然而,大自然自有一套自我修復系統,天然河流底部和兩旁的植物和泥土能吸收雨水和阻緩匯集河流,從而減少暴雨時洪水暴發的機會。另外,河水連接地下水,可以自然調節河水流量。

他補充,「然而,用混凝土覆蓋河道,使河流和地下水的聯繫被切斷。旱季時,地下水無法滲入明渠,河水流量因而減低;暴雨時,突然增加的雨水無法滲入地下,導致明渠的河水流量在短時間急升,反而增加下游泛濫的機會。」現在的山貝河明渠,只有抗洪功能,並沒有生態可言,水流更是少得如溝渠,而且設計刻板簡單,實在難以想像這竟是新界其中一條大型河流。

山貝河上游仍然保持原有的生物多樣性,有生態愛好者在此發現紅頰獴。(綠色力量提供)
河水養育泥灘裏的彈塗魚和招潮蟹。(綠色力量提供)
不少市民誤用雨水渠,污水流入明渠影響河道生態。(綠色力量提供/資料圖片)

生物多樣性不再

「山貝河是香港其中一條最大型的河流,但河溪的生態狀況卻遠比較小型的河流,例如林村河、東涌河遜色。原因是渠道化工程把山貝河拉直,河底和河岸被完全鋪上水泥,嚴重影響了河道的天然水文、生態和水質,原生的淡水魚和無脊椎動物難以生存,現在明渠的魚類只有入侵性物種金山鰂。」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說。

天然河流中的泥土富含各種細菌和微生物,能夠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河溪生物也會吃掉落葉和動物屍體等有機雜物,河床和河岸則能過濾和吸附雜質,因此天然的河流擁有自我淨化水質的能力。然而渠道化後的山貝河,下游大部分的河底和堤岸都被撈起填上混凝土,河溪原生植被被移除,再加上市民誤用雨水渠,不時有污染物經雨水渠被排放到河中,導致原有生物無法再次棲息,生境變得單一。下游原本的河溪生態已經難以尋跡。

由於後海灣水質嚴重惡劣,政府在出水口設置充氣堤壩隔絕污水倒流。(張浩維攝)

充氣堤壩隔絕後海灣污水

由於后海灣水質惡劣,政府在元朗新市鎮北面渠道裝設了充氣堤壩,以阻截后海灣的海水倒流,「山貝河是一條感潮河,充氣堤壩當然違反了河流的天然去向,把河溪生境割裂了,不少生物的生存空間因此而被剝奪。很多水生動物的生命週期需要來回鹹淡水流域,例如鱔,在海中產卵,排卵後就會回到淡水繼續生活。」

要恢復天然狀態,鄭睦奇坦言現階段尚未有條件,「后海灣海水的大腸桿菌嚴重超標,氣味難聞,即使拆掉堤壩,受污染的海水有可能導致更多生物死亡。」

近年渠務署提出美化元朗明渠,欲修復山貝河,但方向和計劃仍然未公開。

鄭睦奇表示需視乎實際廢水排放量才知道對維港水質的影響。(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修復明渠 還原生態多樣性

何謂修復?鄭睦奇說「生態學家和環保團體對於修復河道的理解是將已被人工化的河道回復天然面貌和狀態,復修已改造的河道,修建生態河堤、恢復河邊植物群落等都是生態修復的一部分。對於山貝河來說,修復的首要任務是拆除充氣堤壩,回復河流的直線流動。但這也是最困難的一項,后海灣水質污染嚴重,若污水倒流入元朗市,相信廣大市民也難以接受。」

要恢復天然狀態,鄭睦奇坦言現階段尚未有條件,「后海灣海水的大腸桿菌嚴重超標,氣味難聞,即使拆掉堤壩,受污染的海水有可能導致更多生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