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跟台灣!長者造新字體還原港式中文  讓「香港字」重新出土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你有沒疑惑了很多年,告訴的告上面究竟穿不穿頭?滋味的滋是不是草花頭?即使同用繁體中文字,台灣及香港的字型亦不盡相同,甚至在香港,一個字也有幾種寫法--到底什麼才是「香港字型」?
資深社工梁敬文兩年前發起香港人造字運動,和一班長者花了兩年時間在社區中心的電腦室埋首造字,日前終完成共4700字的「自由香港字型」。全套字型以台灣70000字的「全字庫」作藍本,再據教育局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來逐字修改,為的就是造出一套專屬港人的字型。

消失的楷書:香港教科書上的台灣字

現時電腦程式安裝的繁體中文楷書,全港小學生的教科書,用的都是台灣中文——現時教育局規定所有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必須使用中文楷書,卻根本沒有一套符合標準的香港楷體輸入法。書法老師趙月鏞解釋:「楷書是由篆書、隸書演變而來。有些篆書的部首或寫法經過時間演變,加上電腦又將其簡化,因而衍生台灣寫法及香港寫法兩種方向。」

港府曾於1984年和學者合作制訂《香港常用字字形表》統一中小學生的中文字,當中字型很多和台灣的寫法不一,因此直接挪用台灣輸入法會導致「寫」、「打」不一,大家卻默默忍受了三十多年。

「如果要印教材,我們要先印一份,人手把印體字用塗改液改掉,才可以拿去影印。教科書的話,每課都要和學生逐隻字改課文中的印體字,最常見例如房屋的房,照顧的顧,黑沉沉的沉。」小學教師勞老師說道。教師工作量增加,學生和家長亦無所適從,「我們以網上的『小學字詞表』作準則,但默書考試計分都有困難,而且家長及學生都會疑惑為什麼要這樣改。雖然學生都會寫錯其他字,但寫錯印體字的機會總是很高。」逐隻字改不定能一網打盡,學生亦會從報紙、圖書等課外書中潛移默化,遺漏無可避免,但在這數十年的遺漏中,溜走的不僅是勾點撇捺,還是本地歷史和文化。

電腦輸入的房字上面是撇,實應是一點。

每天做五字:造字是孤獨的過程

(自由香港字型網頁)

梁敬文和他帶領的長者團隊剛造完「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內全數4762字,下一步是於來年完成20000字的版本。兩年4000多字,即每天做五字,但過程卻絕非聽來輕鬆。梁敬文說,字海茫茫,有時彷似看不到盡頭。

蕭字中間應有一劃,造字時需把字體整體比例重新調校。

「造字是一個很孤獨的過程,回家不知道怎樣跟家人分享,朋友又不明白他在做什麼,只能在小組內分享。有些較複雜的字他們造了很多次我們都不收貨,像是「蕭」字,中間其實有一橫,導致整個字的比例要重新調校,他們造了幾十次,很想放棄,亦當然有覺得不開心,我們會給予多點鼓勵,他們自己亦知道需要時間才能見到成果。」

每天造字,重覆的工序中亦有新意,「有些字和老友記寫開的不一樣,比如告訴的告字,他們一直寫都是不穿頭的,但我們做的是穿成『牛』字,其實它是向天禱告之意,上面的牛是祭品。又或鳥字中間那劃是不連著另一邊的,它是鳥的眼睛的意思。在過程中推動老人家不斷學習,亦使他們對中文字認識多了。」

字體設計師許瀚文:讓「香港規範」文字重新出土

梁敬文說,這套字主要是希望作教學用途方便教師,實用性居多,畢竟他們亦並非美術設計專業。中文字體設計師許瀚文卻認為這套字體對他的設計工作亦有參考價值,「『自由香港字型』讓被塵封多年的香港規範重新出土,甚至我自己日後設計香港規範的字型,也會參考他們的規格。

我想設計水準上是有改善空間,也跟專業字型有一段距離,畢竟字體設計既是工藝,也是非常專業的一項工作,但這個項目的性質、梁先生的用心和老友記的付出,以專業設計角度批評也並不適當。字體設計工作,特別是設計字庫,案的本身龐大、工作時間漫長,中間確是會有枯燥的時候,梁社工正正看出這種工作性質適合『老友記』發揮,我覺得很可敬,也很佩服。」

他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第二階段的造字行動,達到社區長幼共融的目標。有趣的是,這次不再是年輕人教他們什麼,而是由老友記教我們用電腦軟件造字了!

「自由香港字型」,是一套符合教育局「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字型的電腦楷書字體,全套供4762字。由社工梁敬文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的老友記花兩年時間完成,現供公開下載,亦正召集更多年輕人加入第二階段的20000字造字計劃。
團體專頁:facebook.com/freefon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