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山】從紅葉節看保育 行山網創辦人盼增大眾對土地歸屬感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深秋楓葉,染紅了香港山野一隅,元朗大棠種有逾700株楓香,政府特意於1990年代中後期栽種。近10年,行山客不再執著於足下腳印,全因放眼都是美景,欣賞與保育的心態慢慢萌生。
秋色間一地枯黃,遊人撿拾紅葉,無意間破壞了自然生態;遊人走過隱秘山徑,發現絕美景色卻不欲與人分享詳細地點;每逢季節,生態導賞團絡繹不絕,人海引起指摘……行山文化愈小眾,似乎對山林愈有益,到底這種「保育」的心態,是否健康?
攝影:黃偉民、受訪者提供

近日引起話題的行山書《咫尺山林》作者羅榮輝(Teddy)有13年行山經驗,他製作的行山網站「綠洲OasisTrek」亦是不少山友的「偷師」園地。去年,「綠洲」獲得出版社關注,Teddy用一年時間編寫《咫尺山林》,其中只有4成輯錄自網站內容。

網站詳盡分享山徑路線,而新書則着墨於他的山林情懷,乃至保育的觀念,這種變調,正正是不少山友對待山野的內心寫照。

「綠洲OasisTrek」網站累積超過300萬人次,但Teddy仍然謙稱自己對香港山林認識不深。(綠洲Oasistrek)

「綠洲的初衷,其實不止是一個實用性路線網站。」Teddy製作網站「綠洲OasisTrek」就如編寫航海日誌,他形容那是充電的時間,又是一份屬於自己的山間遊記,也讓他獲得向讀者分享的滿足。網站面世大概兩年後,瀏覽量開始增加,早早定下的目標似乎近在眼前,他卻反問自己:「我在做什麼?」

千山走遍都沒法走到盡頭,但愛護山林的情懷,到了盡處就會萌起保育的意念。其後,他開始在網站加上保育訊息,也新增欄目,當中包括「紅葉專題」,分享路線以外的山林資訊,也開始宣揚「保育山林」的概念。

「每年秋冬,各大報章雜誌都會有紅葉的資訊,當時我就在想,大家對紅葉話題都十分熱中,那倒不如看看我寫的吧。」於是,他蒐集紅葉的資訊,參看植物書籍,製作出相比報章雜誌更加深入詳盡的的本土紅葉專頁,載於網站上。

剛開始的時候,我打算做出全香港最好的行山路線網站。幾年之後,我又開始思考,那又如何?
「綠洲OasisTrek」網站站主、《咫尺山林》作者羅榮輝(Teddy)
香港山林與城市生活近在咫尺,這是港人引以為傲的天然優勢。(黃偉民攝)

根據Teddy多年行山經驗,香港最常見的紅葉有四種,當中包括楓香、嶺南槭、野漆和烏桕,全是落葉喬木的品種,都詳細輯錄於他編寫的《紅葉專題》。

楓香是本地品種的樹木,它是香港最常見的紅葉樹種,被稱「紅葉之首」。楓香樹姿優雅,葉片互生,掌狀三裂,葉子邊緣亦有鋸齒,顏色隨秋季轉黃,翌年春天落葉前變紅。

楓香的果實是球狀蒴果,於冬季成熟時,刺球狀的果實會懸掛枝上,楓香的樹脂有獨特的芬芳香味。元朗大棠、城門水塘、烏蛟騰、大埔滘林區、新娘潭路近降下坳的燒烤場,都能夠觀賞楓葉景色。

楓香屬本地品種,亦是香港常見的紅葉樹種,相片攝於石芽背。(綠洲Oasistrek)
野漆樹是紅葉的一種,葉子像羽毛,非常容易辨認,相片攝於城門水塘。(綠洲Oasistrek)

嶺南槭,葉片對生,多為掌狀五裂,葉邊緣鋸齒相比楓香較為明顯。一般而言,於外地賞楓的品種多數是槭樹,於香港可以到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馬鞍山及黃龍坑觀賞。野漆又名木蠟樹,葉子像羽毛,多在冬季歲末前轉紅色。

野漆汁液會刺激皮膚,在枝幹受傷的位置會流出白色樹脂,再凝固、變黑成為漆液,樹皮亦可採漆料,因而得名。野漆並非漁護署栽種的植樹品種,因而只能散見於郊野,例如石龍拱及紫羅蘭山。

烏桕樹葉呈菱形,或菱狀卵形,葉端尖銳,樹皮呈灰黑色,可見於三椏村與荔枝窩之間的小灘。山烏桕則與烏桕同屬大戟科,但樹皮呈灰白色,葉子互生,外形為橢圓狀卵形,散見於低地村邊。

烏桕亦是紅葉的一種,葉子會在秋、冬時分變成紅色,相片攝於石龍拱。(綠洲Oasistrek)
烏桕葉子呈菱狀卵形,可見於三椏村與荔枝窩之間的小灘,相片攝於城門水塘。(綠洲Oasistrek)

欣賞大自然正是保育的開始,不過,隨着行山及郊外活動愈漸流行,大自然的寧靜早被劃破,不少郊遊熱點都擠滿人潮,因此很多人開始建立「保密」的默契:針對一些鮮為人知的路線和美景,登山者只會上載漂亮相片,準確位置和路線卻秘而不宣,以免引來大批人潮,對大自然造成破壞。

山友「保密」的做法,正正與政府積極舉辦紅葉節、讓景點「曝光」的做法背道而馳,而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在Teddy看來都有相同「訊息」,卻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Teddy曾到外國旅遊觀賞紅葉,他也見識過外國行山客搖動樹木、使大堆樹葉跌落的舉動,他「歎為觀止」地說:「幸好我還未在香港見過。」大部分錯誤都因「無知」而起,自己長年於山野上累積到的經歷,亦令他時刻反思自己會否無意「冒犯」了他人。

枯葉和枯枝屬林區自然更替的一部分,漁護署亦不鼓勵遊人從自然環境中帶走任何物件。雖然撿樹葉的港人只屬少數,不過,實際上有這層知識的人卻也不多,即使沒有構成犯法行為,大部分港人對郊野公園條例都不甚清楚。

「不少人喜歡把郊野公園的紅葉帶回家,我自己也眼見不少。如果漁護署在舉辦活動的時候,能有效傳遞正確信息,達到教育目的,那就有其價值。」

大棠楓香林全長約兩公里,漁護署刻意於1990年代中後期栽種楓香,取代日漸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綠洲Oasistrek)

另外,每逢賞紅葉的季節,不但山徑路上水洩不通,連帶附近的交通道路也受影響。要到達大棠的紅葉景點「楓香林」,只有港鐵接駁巴士(K66)一種公共交通工具。紅葉節期間,日常依靠K66的元朗居民,都因為交通受阻甚為不便。

其實賞葉路線不止一條,除了最快捷的車路前往,多條郊遊徑都能接駁到達「楓香林」,包括大欖自然教育徑、元荃古道郊遊徑、麥理浩徑10段。Teddy建議,若遊人於賞葉旺季經由郊遊徑步行而至,離開時亦走遠至賞葉區以外的地點搭車,就能減少蜂擁遊客對附近居民的影響。而自行帶走垃圾、拍攝時互相禮讓等等,都是作為遊人的基本禮儀。

就如Teddy的《咫尺山林》中提及:「地圖上已無空白。如何隱藏、掩蓋,也只徒具形式上的意義,亦僅能短暫地、被動地保護這片土地。相反地,親身的接觸,最能加深對環境的認知,提升對土地的歸屬感。若因無知而漠然冷對,保育也無從談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