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灣馮伯】88歲流動裁縫疫市改衫戶戶送 但求有人記住好手藝
新冠肺炎肆虐下的4月,部分市民因應疫情轉為在家工作,街上更形冷清。惟88歲老裁縫馮榮欣(馮伯)依舊拉着手推車,站在柴灣舊屋邨簷蓬下避雨,等待生意。
15蚊換一條拉鏈,跟工料、手工、車資,甚至與口罩成本相比,收支不成正比。耄耋之年的馮伯卻樂此不疲,他笑言自己對錢毫無感情,多年來所賺到的都交到太太手上,「最緊要係自己功夫做到出嚟,臨尾得到好歸宿,瞻仰遺容都有人記得自己做嘅嘢」。
攝影:歐嘉樂
柴灣街坊對馮伯並不陌生,多年來他總是拉着手推車在漁灣邨出沒,「15元改衫」、「精工褲練」──滿車親筆揮毫的廣告輕易成為這位老裁縫標記。馮伯師出本地「洋服大王」著名裁縫、張國榮家父張活海,當年做西裝的手藝,如今投放在舊屋邨裏,為街坊廉價改衣、換褲鏈。
街坊拿來舊布袋換拉鏈,馮伯僅收15元。這個價錢是別人拉鏈的成本價,半送半賣可說倒貼手工費,他卻隔着口罩笑言「沒所謂」,反正多年來家中積存了不少拉鏈、布頭。馮伯自比甩繩馬騮,密密做不為錢,工作是為了解悶,「三幾日冇嘢做,就覺得好悶,喺屋企冇嘢做,會拎自己啲衫出嚟改」。
半天僅1宗生意 為熟客疫市「出城」銅鑼灣交收
馮伯人氣雖然多年不減,但疫情來勢洶洶,街上人流疏落,老人家站在街頭大半天才有1宗生意,他近日亦已減少遠行,除放棄到小西灣喝早茶的習慣外,亦多與客人相約在柴灣交收,疫情令到他的生活圈子縮窄至柴灣區內。
然而,為了熟客,馮伯還是願意「出城」。每當接到銅鑼灣老顧客的訂單,他定必化身「戶戶送」,以長者八達通乘車親赴銅鑼灣交收。他說,「(客人)舊時幫襯開,一定唔托手踭,呢個係我作風」。畢竟,價廉兼服務好,是這名「小販」裁縫的生意宗旨。
日佔時當小販養家 2個妹妹病歿屍棄後巷
馮伯不是退休後才當小販,早於70多年前,香港時值日治時期,十餘歲的小伙子也是街頭小販,當時從糖、甘蔗、麵豉到鹹魚,他統統賣過,「講起嗰時就慘,唔死算好,我就係日治時代餓唔死嘅人」。馮伯是長子,當小販賺來的錢雖能讓弟妹果腹,卻不能治病,7名兄弟姊妹中,有2名妹妹病歿。「嗰時冇醫藥,2個妹死咗,掉去後巷就算,幾慘」,馮伯捱過飢餓與疾病,說起往事盡是唏噓。
初見洋服大王獲招攬:嚟呢度做好唔好呀?
倖存的年輕小販之所以學得裁縫手藝,都拜本地著名裁縫、張國榮爸爸張活海所賜。馮伯戰後轉行賣西裝,某次送貨遇上張活海,當時對方已是城中知名裁縫,屢為荷里活明星訂造衣服,名裁縫初見小伙子,劈頭便問:「細路,加咗人工未呀?嚟呢度做好唔好呀?」
當年本地洋服業興旺,尤其戰後亞太局勢緊張,不少美軍軍艦越洋來泊於遠東小城香港。馮伯猶記得當年滿街是美國水手,幾乎每人上岸都會做一套西裝,他與多名同姓兄弟先後成為張活海的員工,他一邊替裁縫師傅吹衫、燙絨 ,一邊向其偷師,逐漸學成一門手藝。未幾,他更獲老闆賞識,從跑腿變成工場裁縫師傅。
與太太布海裏相濡以沫
馮伯謙稱當年20多歲仍一事無成,當上裁縫全為了學一門手藝。古人說三十而立,他31歲在中環自立小工場,勤接裁縫工件,又娶了妻成家。夫妻互相扶持,至馮太身懷六甲,亦夜夜陪他趕工:馮太拿利器拆掉線頭,馮伯則把布料放進衣車,在布海裏相濡以沫。就這樣,兩口子孜孜不息,養活膝下3名兒子。
然而,隨本地洋布業漸走下坡,馮伯為餬口曾一度轉行,裁縫頓成副業。他曾到柴灣洗衣房當公務員,替醫護人員燙洗制服,又曾駕着16座小巴,載着客人飛馳柴灣、西灣河街頭,剪刀、線頭都留在家中陽台,手藝只待接到改衣訂單才顯露出來。
一藝精:一生只精於一種手藝
少年眨眼白了頭,年輕的馮榮欣變成馮伯,拿着退休金與朋友開了間裁縫小店,手藝再次成為他生活重心。再後來小店結業,他回復自由身,卻沒有因此放下心頭好,將家中陽台變成工場,白髮斑駁的他熟練地踏着古董衣車,一如卡片上的店名「一藝精」,一生人只精於一種手藝。88歲的他偶爾會驚嘆自己的長壽與名氣,「好感恩,點解咁長命呢?仲要周圍都咁出名。人又唔係叻呀,不過個人有毅力」。
疫情橫行,生意是好是壞?馮伯笑言自己對錢沒有概念,多年來他所賺的都交到馮太手上,「賺到錢就交畀老婆,𠱁太太開心」。不過,馮伯早前忽然獲兒子大讚手藝,「『阿爸你𠵱家好評如潮』,哈哈哈哈」。原來馮伯沒有智能電話,不知自己是「網絡紅人」,而早前有客人在社交專頁群組讚揚其手藝佳,兒子遂把轉告消息,令馮伯大感驚喜。
「我對錢唔着重,最緊要係自己工夫做到出嚟。臨尾得到好歸宿,為瞻仰遺容鋪路,有人記得自己做嘅嘢」。在千帆過盡之年,馮伯說希望將來寫一本「創業血淚史」,談談自己流動裁縫之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