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農耕】返城大辦天台有機農場 農夫校友:邊度跌倒,邊度起番身!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黃如榮:「天台種植有什麼問題?那是正確的方向,我不會因為意外而卻步,甚至更應該在同一校園做出成績。」
今天5月,香港城市大學康樂樓胡法光運動中心天花倒塌,運動校隊失去練習場所,亦間接令天台種植蒙上一層陰影。
不過,身兼城大校友、城大跆拳道校隊總教練及有機農夫三職的黃如榮,不但沒因意外而卻步,更在城大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AC2)天台實行「生產型天台農場」的創新意念,農場更於今年7月份得到「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有機認證,是香港第一所獲有機認證的校舍天台農場。

黃如榮:「當我們還在問『香港會不會有農業』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踏出了實驗性的一步,把農場帶到學院裡面。」(陳嘉元攝)
參與者有不同分工,每人都學習到耕種的每個步驟。(陳嘉元攝)

全港首個有機認證校舍天台農場

AC2於2011年啟用,天台的綠化建設面積約1,800平方米,當中約有140平方米用作耕種。城大回覆本報查詢指,AC2的天台綠化及休憩設施,皆於大樓建築時專門為上述用途而設置,圖則按建築條例申請,並獲批建造。至於耕種活動,只會在已核准的範圍內進行,確保安全。

「Grow」負責人是亞洲及國際學系副教授Dr. Justin Robertson,亦是第十座舍堂舍監。(陳嘉元攝)

生產型農場模式 講求質與量

黃如榮自今年4月接手,以項目諮詢負責人及種植導師的身份,重新規劃農圃的種植設計,更大膽引入「生產型農場」的模式,講求農作物質素、產量,融合「天台耕種」及「有機農場」的槪念,向參與者傳授一套更貼近農場的管理方式。

種植計劃名為「Grow」,目標是凝聚全校師生上、下一同參與,每個耕作期生產出至少100公斤作物。他們剛剛在9月份的種植期完成移苗,包括紫椰菜、菜心、羅馬生菜、西蘭花和沙律菜;12月是收成期,當中50公斤收成會捐給慈善團體回饋社會。

移苗工序,務必小心翼翼,避免拔斷幼苗根部。(陳嘉元攝)

「Grow」負責人是亞洲及國際學系副教授Dr. Justin Robertson,他對項目抱有很大期望,「課堂上,我跟學生討論香港農產業的可能性,有些學生認為不切實際,有些中國留學生關注食物安全問題,我希望藉由這次天台種植踏進議題,實踐出可行性。」Dr. Justin坦言對種植毫無經驗,但居於加拿大家鄉的父母卻熱愛種植,他更笑言,太太對有機食物很感興趣,種植上的想法都被家人影響頗深。

黃如榮同時兼任擔任管理者與指導實際操作的角色。(陳嘉元攝)

團隊運作 天台農場發揮凝聚力

有機農場的園圃分成六個範圍,每個範圍由九位成員管理,當中有教職員、退休人士學生、校友、交流生、宿生及學生。導師黃如榮仔細考慮分工上的配合,「教職員可以假日來當值、學生空堂過來、宿生負責早上或黃昏時段,九個人就是一支合作團隊。」

黃如榮一邊擔任管理者角色,也一邊指導實際操作,由拿鋤頭的姿勢,以至翻土的動作、開坑時的農地設計、移苗手法和種田規劃等等,每個步驟邊做邊學。「參加者完成一個種植期後,就可以掌握到一個農夫的基本操作部份。」他滿有信心的說。

幼苗上噴灑了辣椒水,希望趕走害蟲。(陳嘉元攝)

培育新一代本地農夫

黃如榮身為生產型農場的農夫,堅信香港能夠走出「農產業」的發展方向,他對這次項目抱有很大的野心,「這裏是訓練場,可以培訓一些見習農夫,往後當他們有興趣投身農場,這就是一個基礎。剛開始可能只是一點皮毛,由花盆開始,到花圃,再到有機耕種,由一個小小模型,慢慢學習和實戰,才能勾起他們更多想法。」他相信,如今聚積的微細力量,是不會浪費的,日後提到香港農業發展,AC2就可以成為參照之一,慢慢培育日後定必發芽的種子。

農作物有些早收,有些遲收,我們可以在位置上如何安排呢?有些農作物叫長期作物,例如西蘭花、菜心;有些是短期作物,例如沙律菜、紫椰菜和羅馬生菜,這些「間種」上的規劃,是需要分享和實戰經驗的。
城大「Grow」項目諮詢負責人及種植導師黃如榮
每次工作日,黃如榮都會先用10分鐘講解每個步驟,好讓參加者掌握耕種知識。(陳嘉元)

黃如榮於1989年入學,主修電子工程,當時作為跆拳道校隊的學員,是胡法光運動中心落成後的第一批使用者。27年來,他除去農夫身份,亦一直是城大跆拳道校隊教練,眼看着運動中心塌下來的不幸,他在婉惜中也依然意志堅定,「跆拳道令我沒法離開城大,哪裏跌倒,哪裏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