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花燈不美:西環「燈籠街」因重建斷開兩截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每年時近中秋,皇后大道西西環段的紙紮舖及香鋪都掛滿五彩繽紛的花燈。去年永光地產收購了燈籠街的兩幢樓,今年3月樓宇拆卸,變成臨時停車場,將「燈籠街」一分為二。今年中秋,燈籠不再連綿。

皇后大道西西環一段的紙紮舖,每年時近中秋便會將門外的紙紮品換上五彩繽紛的燈籠,形成中秋限定的景色。但今年中間兩幢舊樓被拆,連同下面的香舖也一同消失。(黃妍萍攝)

「世事變幻莫測。」其中一家在皇后大道西這條「燈籠街」已營運超過50年的紙紮舖老闆杜先生不時說出這句。「(被拆卸舊樓)那間舖以前是賣香的,也有賣少許燈籠。」那裏重建後會變成什麼,他也不太清楚。記者翻查文件,現時變成停車場的那片地面積約3300平方呎,將會變成有69伙的私人樓宇,設會所及地舖,與旁邊的紙紮、海味舖不大搭調。

據《香港經濟日報》三月的報導,旁邊的皇后大道西156至158號有七個單位已被聯發創富有限公司收購,其董事包括永光地產總經理。連同地舖及閣樓,發展商現已持有七成業權。

港鐵來後 紙紮店加租15%

在店舖尚未被收購的今天,杜先生卻為租金所苦。「港鐵來了後,租加了15%。」加上住屋租金亦上升,「有些街坊搬走了,很多外國人搬來,多了酒吧。」客源減少,生意更加難做。「租貴、薪金貴,什麼都貴。」面對這些,他卻不願加價太多:「加少少,都是薄利多銷,再加真的不行了,誰買呢。」他又指:「都沒得擔心,做得多久是多久。」

被拆的兩幢樓現變成臨時停車場,將來會建成設會所及地舖的私人樓宇。(黃妍萍攝)

中秋前 滿街看燈人

「燈籠街」最風光的時候,是在70年代,「試過整間店擠滿人,要站出店外計數。」他從小開始在店裏幫忙,接手至今已二十年。這些年來,他看着不少人長大,也和不少熟客成為了朋友,更常為顧客選好日、被邀喝喜酒。

廿年過去,訪問當天他做個不停,但原來這只屬季節性情景:「快中秋了嘛,人們怎都要買些東西去拜神。」

位於最旁邊的紙紮店「俊成行」未有收到收購消息,卻被港鐵來臨後加租所苦。(黃妍萍攝)

除多了人來拜神,每年也有人來挑燈籠。當天便有人雀躍地拍下門前的白兔花燈,傳給家中那位家人,然後笑着提着燈籠離去,也有人來到說要送給外國朋友。有員工剛在對面落貨,邊走過來邊揚聲回答詢問價錢的人,整條街瞬間熱鬧起來。「八月十四那天最熱鬧,很多人來買燈籠過中秋。」杜先生說:「整條街都是看燈的人。」

然而,滿街人和燈的情況或會不再。面對收購潮,杜先生說如被收購,「肯定、絕對不做了」。他指:「不捨得也沒辦法,生意難做啊。」末了他又笑一笑:「世事變幻莫測。」似乎在安慰着自己。

每逢中秋,「俊成行」都會掛出各式燈籠,讓大家重拾童真。(黃妍萍攝)

城西關注組:發展商見縫插針 打散街坊老店網絡

對此,城西關注組成員張啟昕指,該地段的店舖已紮根社區很久,是西營盤的特色。「現在發展商的收購價大概是四、五百萬一個單位,面對西營盤飙升的樓價,街坊其實沒辦法在同區找一個差不多的單位居住,基本上是趕走了他們,街坊網絡打散了,地舖老店與街坊的連繫又打散了。」張啟昕說:「這是見縫插針,令西營盤好像穿了一個個洞,用較慢、較小的發展,將社區網絡變成很多碎片,街坊的關係也更鬆散。」

她指出問題根源在於香港以商業、市場主導,「尤其政府之前將『強拍』門檻由九成降至八成,他們(發展商)對另外兩成業主施壓更易。有住在附近的關注組成員說這幾年一直有人問願不願意賣,甚至間中會有人在大閘門口淋排泄物,不知這是否與收購相關。」

張啟昕又說,「也有街坊覺得樓已變舊,自己沒能力打理,不太抗拒收購,但我們認為收購的價錢需要合理些,令那些街坊可以在本身的社區生活。」

紙製傳統花燈滿佈整條街,金魚、楊桃應有盡有。今年「燈籠街」斷開,日後更可能已不能成街。(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