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婆婆「佔領」港鐵大堂打牙骹 港鐵:為安全勸喻離開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當商場都缺乏座位、公園日曬雨淋,冷氣長開的地鐵站除了通勤外,可不可以成為優質公共空間?市區地鐵站長期水洩不通,但在空間較充裕的朗屏、元朗及奧運站,大堂的矮窗台成為街坊避暑的聚腳地:市民在此歇腳、有公公婆婆每天來聊天閱報、有中年大叔每天在窗前呆看地盤、有小朋友將低窗台當作桌子玩玩具。
但港鐵職員久不久便會來驅趕市民。街坊反問:有哪條法例不准人在這裏坐?

除了公公婆婆在閒聊、閱報,窗台還有多種「用法」:有戴着手提車的中年女士在角落位置打瞌睡,有年輕人說因為「外面等巴士太熱」,便坐在有冷氣的地鐵站窗台等車。(呂嘉麗攝)

元朗站:公公婆婆聚腳地 一款窗台百樣風景 

記者在平日下午三時許到達元朗站,西鐵乘客明顯較疏落。元朗站及朗屏站均有數十名市民在矮窗台休息。住在附近圍村的幾位婆婆說,來大堂坐已成為生活習慣:「我們有空便會過來,這裏有冷氣,又乾淨;而公園下午都好『曬』。」如此,元朗站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坐在窗台,有時還會「滿座」。不過,窗台設計較矮,坐得久或會「腳痺」;加上窗台非正式座位,硬直平板「坐一兩個小時會覺屁股痛」,於是有婆婆帶來私家坐墊,自行改善這「公共空間」。

男人的浪漫:大堂窗前講「地盤經」

另一邊廂,朗屏站大堂一隅,有十數個中年大叔及長者坐在窗台,或站在落地玻璃前單手倚着玻璃。他們都在全神貫注的望向窗外。乍看之下,以為有什麼意外發生,但原來窗外只是一片工程地,一些大型機器正在挖泥。這樣看似平常、甚至沉悶的畫面,卻吸引大量男士佇足停留,部分路過市民亦加入圍觀。70餘歲的張先生說,看地盤工程頗有趣味,已在這裏看了一年多。他以前也做地盤,不過負責鋪磁磚:「以前挖泥的工作全靠人手做,現在有大機器能做。」他家就住在西鐵站附近,一星期有數天也會來窗前看工程,有時還能認識新朋友,一同討論。

問85歲的張伯工程有什麼好看,他笑笑回應:「見識一下。」他退休前從事飲食業,不知道工程怎樣做,在這裏時常聽到街坊談論、解釋工程程序,目前在做什麼步驟,煞是有趣。現在他也能大講「地盤經」:「先要挖走地下的泥,因為它們沒用。挖走了便鋪石屎。這款打樁機沒以前的嘈,以前的會吵得心煩,附近都住不了人,現在不會了。」張伯說,坐在家裏看電視發呆很悶,倒不如出來走走,和街坊「打牙骹」。

不少伯伯相當好學,聽聽「地盤經」成了他們日常的樂事。(呂嘉麗攝)
十數人在窗前圍觀地盤工程。(呂嘉麗攝)

移英伯伯屢被趕 港鐵稱為安全 市民議員望通融

窗台有標誌示「請勿坐在此處」,港鐵職員偶爾會請市民離開窗台。今年85歲,已在英國生活多年的黃伯曾與職員理論:「這條是什麼Law?不允許人坐在地鐵站?職員回答,不准就是不准。」他批評:「英國規定,車站、機場廿四小時開放予人坐!且英國每個車站都有座位,跟香港完全不同!」

元朗南屏區區議員黃偉賢指,朗屏站附近的社區會堂只有十個座位左右,長期坐滿,而避暑中心又只在夜間開放。長者為節省電費不欲在家開冷氣風扇,便落街「抖涼」。近年來室外天氣酷熱,他希望港鐵能多通融:「我們不願看到老人家在家中焗死」。亦有市民希望大堂能加設座椅,冷氣便不會浪費,說:「港鐵每年賺咁多錢, 都唔整啲櫈畀人坐……咁大地方, 一張櫈都冇,叫人坐邊啊? 」

不過,港鐵回應指,月台內已有座椅,如市民於閘外不適,職員可安排入月台坐下;而為確保安全及通道暢順,落地玻璃前的窗台不准坐下。發言人續指,職員亦會定時巡視,如遇到有關情況,會勸喻市民離開,大部分市民亦會合作。

通勤以外,社區營造的可能

車站是否限於通勤用途呢?為推動公共空間及地方營造的非牟利國際組織Project for Public Space曾指出,車站也可以是社區交流的地方,亦可以具備多種用途,例如馬德里最大車站Atocha同時是巨型的室內動植物花園,公眾可在座椅上休息,享受這鳥語花香的公共空間。

關注城市規劃的「創建香港」舉辦了「邊度無凳坐」(Missing Seats)活動,徵集各區有社會需求但並無休憩設施的地方。召集人司馬文認為,車站人流旺盛,香港的地鐵站有潛力成為社區的中心,像外國有聚人作用的廣場一樣(piazza):「這樣的公共空間鼓勵incidental conversation(偶然的談話),讓陌生人碰面和認識。人類是群居動物,喜歡坐在有人氣的地方。」既然公眾已習慣坐在窗台,他希望港鐵在不阻通道的情況下,研究優化窗台的可能性,成為營造社區的公共空間。

到放學時間,剛接孫女放學的婆婆就讓小朋友在窗台上鋪展各式玩具,在窗台上玩。她說:「公園太多蚊,你看,她整條腿也被蚊叮!」小朋友們走來走去,西鐵站內仿如變了半個遊樂場。(呂嘉麗攝)
不少地鐵站如元朗、朗屏站空間較廣,人流亦較疏落,市民藉此時間空間創造自己一片天地。(呂嘉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