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課程改革1】DSE中文刪聆聽、說話 前線老師批「行回頭路」
正當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於6月28日發表檢討中小學課程諮詢文件,諮詢期至9月16日。當中就中學課程提出多項改革,除引來爭議的通識科去留問題外,專責小組亦建議中文科減少卷數,刪去聆聽及/或說話卷,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可騰出更多時間及空間學習其他知識。
綜合諮詢文件及報章報道,建議刪卷的理由主要有五:中文為大部分香港學生母語;對學生投身社會作用不大;說話卷考核欠成本效益;說話卷考核不公平;四科核心科目課業壓力太大。
《香港01》記者訪問了資深中文老師、教協理事陳仁啟,及中文科補習老師林溢欣,二人對專責小組刪去聆聽及說話卷的建議均表示「強烈反對」,當中尤以說話卷為甚,認為說話卷有存在價值,又指專責小組所提出的刪卷理由均站不住腳。
攝影:黃寶瑩、郭倩雯
1993年首設聆聽、說話卷
聆聽及說話卷的歷史,可追溯至1993年。當時,教育局為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於高考課程內加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設有實用文寫作及閱讀理解、文化問題、聆聽理解、說話能力和課外活動成績評核,成為中文聆聽及說話卷的濫觴。
「讀寫聽說」為主導
至2007年,原本只設寫作及閱讀兩卷的會考中文科,亦與英文科一樣,增設聆聽、說話及綜合能力考核。當時教育局於《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指,中國語文教育學習內容可概括九個學習範疇: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文件更指,語文學習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而學習中國語文,「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012年,考評局改革學制,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舊會考及高考。初時中國語文科與會考中文科一樣設有五份卷。2016年,考評局將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合併為卷三,學生由考五份卷減少至四份卷。
中文是母語 檢視聽說作用
不過,12年後專責小組卻建議中文科刪去聆聽、說話兩卷,又是否「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專責小組指,現時中文科課程設計着重溝通技巧為導向的語文學習,而中文為大部分學生的母語,因此有必要檢視聆聽及說話卷作用。又認為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課程及評估分量過重,使學生壓力太大,局限了升學及其他出路的選擇。另一方面,外界亦有聲音質疑說話卷不公平,以及欠缺成本效益。陳仁啟及林溢欣對以上種種刪卷理由加以逐點反駁。
母語論:說話考的是思維表達
首先,教育局認為中文為本港大部分學生的母語,質疑聆聽及說話卷的價值。陳仁啟反駁稱:「說話卷絶對有存在價值!說話並不只是說話本身,而是一種思維表達。透過學生說話,可以刺激學生思考,考核其表達及理解能力。」他上說話課的模式,是每一堂抽4至5名學生做小組討論,其他同學當聽眾,「一來可以訓練學生膽量,二來可以逼使學生就某一議題發表自己看法,刺激他們的腦袋。」
林溢欣亦認為教育局的「母語論」說不過去。「根據教育局的邏輯,學生的說話成績應該好好,但觀看多年表現,其實好參差,差的可以好差!」考評局於2012年《中國語文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中指出「考生在口語溝通的整體表現,未如理想,表現優異者不多。」直至2017年,考評局評價考生表現仍說:「整體表現一般」、「內容貧乏、邏輯混亂仍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
作為補習老師,林溢欣每日接觸數以千計的學生,他說:「發覺(學生在表達方面)好有問題!例如,佢哋連發問都唔識,唔係好表達或組織到,有人問一條問題要用成分鐘。」除了表達能力,他說學生離題情況亦相當嚴重,「例如有條題目係『以下哪一種顏色可以代表中學生?』有學生會答:『我會揀黃色,因為而家香港有好多黃絲……』但題目係講中學生。」林溢欣認為,學生的口語溝通能力「並非如教育局所言,因為係母語所以擅長」。
作用論:說話是社會工作必備能力
另一方面,亦有聲音質疑聆聽及說話卷的實際作用,認為兩卷對學生將來升學及投身職場作用不大。陳仁啟認為說話與職場其實息息相關,「學生出來社會要面對人,要與人合作、溝通,說話是為學生打定基礎。」他續說,「每一班總有膽子小,不敢當眾說話的學生。透過老師訓練,可以逼這些學生變得夠膽講。」
原來,現時談吐如流的林溢欣以前正正是陳仁啟口中的「膽小學生」,他笑稱自己是「曾經的啞巴」。「我初中成績麻麻,好靜,唔敢講嘢。升上高中,中文老師同我哋練說話,會抽籤要學生出去對住幾十個人講嘢。一抽中我,我會起雞皮、驚到手震腳震。記得我第一次上台講,拎住張紙口震震:『今日我……要講嘅題……題目係……』」為了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他便經常對着鏡子練習,拿一個計時器,倒數10分鐘,錄音。最終高考中化科取得A級成績。他這樣總結:「所以,如果當時沒有說話訓練,我只是一個寫嘢叻的人。」
考評局係一個專業處理考試的機構,如果將一個咁高成本、操作咁繁複的考試變成校本評核,係將成本轉嫁給學校。
成本效益論:教育不應談成本
另外,又有意見認為現時中文科口試的模式缺乏成本效益。以2018年文憑試為例,中文口試於三月進行,考期共八天,每天兩節,每節七組,於全港30所中學設立65個試場,設有主考員、助理試卷主席、試卷主席、總試卷主席約五百人,還有後備主考員若干人。因此建議即使不刪去說話卷,也應考慮將其列入校本評核。
對此林溢欣批評,「冇錯,考一次說話係要花好多時間、人力、物力。但係,一個考試係考認受性、準確性定成本效益?我哋講緊教育,你竟然關心錢?」
陳仁啟對於將說話卷列入校本評核表示「堅決反對」,他解釋,「考說話的成本的確好大,亦係咁多份卷入面最繁複。而考評局係一個專業處理考試的機構,如果將一個咁高成本、操作咁繁複的考試變成校本評核,係將成本轉嫁給學校。又會加劇前線老師壓力,令他們要花額外精神、時間去處理,無形中剝奪了老師訓練學生的時間。」
公平性論:校本評核更不公平
而另一支持刪去說話卷,或建議把說話卷列入校本評核的聲音,則認為說話卷題目有難易之分,會因應學生所抽題目的不同而形成不公平的現象。林溢欣認為,不公平現象本身是難以消弭的,而公開考試本身已是最公平的考核方法,「公開考試的公平性在於隨機: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時段考,考哪一條題目。」
陳仁啟質疑,若從公平性角度出發,把說話變校本評核似乎更不公平。「校本評核由學校做,全港學生有不同能力,學校也有不同排名,每一間學校的評分標準、要求、學生水平都不一樣。A學校的100分是否與B學校的100分相等?不是。但校本評核的分數會直接變成公開考試的分數,這本身就不公平。」
為了處理校本評核的不公問題,考評局設有調分機制,即視乎每一間學校學生的公開試成績,客觀調整不同學校所提交的分數。陳仁啟認為,即使如此仍不能消除校本評核背後的不公,因考評局只是每間學校抽取部分學生樣本檢視,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如果閱讀卷仲係咁難,學生壓力唔會減輕,依然係一個死局。
學生壓力論:「死亡之卷」的死因在閱讀卷
專責小組諮詢文件中提到,現時出現科目學習佔整體課時過大比重的情況,有學生因要應付大量家課、測驗、練習、操練,以及在放學後和假期中參加補課補習而承受沉重壓力,期望透過減少考試卷數減輕學生壓力。
陳仁啟批評專責小組的建議是斬腳址避沙蟲,「中文卷畀人叫『死亡之卷』,其實最『死亡』就係閱讀卷,所以刪淨閱讀及寫作係仲大鑊,因為最殺死人的不但仲喺度,佔分比重仲加重咗。」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文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閱讀卷滿分為84分,考生平均分為28.5分;2014年閱讀卷滿分為86分,考生平均分為30.04分;直至2018年,閱讀卷滿分為100分,考生平均分為49.5分。可見歷屆中文科閱讀卷平均分都未達總分的一半。陳仁啟認為,「如果閱讀卷仲係咁難,學生壓力唔會減輕,依然係一個死局。」
林溢欣則認為,壓力是驅使學生進步的動力,考試制度一定會有壓力,「唔能夠話有壓力就刪。假設真係刪咗聆聽及說話卷,DSE中文只考閱讀及寫作(還有綜合)加12篇範文,咁係仲少過以前會考,會考都考26篇範文。但會考係中五,DSE係中六,唔通一個中六學生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一個中五學生弱?」他認為刪聆聽及說話是走回頭路,「我不否認學生有壓力,但應該尋找折衷方法,而非完全否決,例如考慮調校試卷的難易度。」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共設四卷:卷一為閱讀能力,佔24%;卷二為寫作能力,佔24%;卷三為聆聽及綜合考核,佔18%;卷四為說話能力,佔14%。另有核本評核,閱讀活動及選修部分共佔20%。
校本評核繁複建議刪除
然而,中文科課程內容太多似乎是業界不爭的事實,除了有閱讀、寫作、聆聽及綜合、說話四份卷外,還設有校本評核,當中校本評核再細分選修單元及閱讀活動。由於學生要處理的課程內容太多,陳仁啟認為中文科「瘦身」是事在必行。
「瘦身」方法有很多,陳仁啟及林溢欣均認為,與其刪減聆聽及說話卷,不如直接取消中文科校本評核。陳仁啟解釋,校本評核對學生及老師而言,都太繁重,「教兩個選修單元要花兩個月,學生要做多最少四次測驗。而表面上是老師出卷給學生做,但其實背後涉及的行政工作很多。刪去校本評核,老師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真正用在學生身上。」
如果聆聽、說話只能二選一……
早前專責小組主席陳黃麗娟曾透露,對於中文科聆聽及說話兩卷,「較少意見認為兩卷均須保留,但究竟取消兩份卷或是二擇其一,則未有定案,要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詳細討論。」
陳仁啟及林溢欣對於二選一,均異口同聲選擇保留說話卷。陳仁啟解釋,「現時的聆聽卷未能完全反映學生的聆聽能力,如果一份聆聽卷,選擇題佔多,學生整體分數會較高。如果多短答題,整體分數較低,證明這不是聆聽能力的問題,而是考題模式的問題。」根據2018年《中國語文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聆聽卷共設19道題目,全部皆為選擇題,總分19分,考生平均分為15.6分。
另一方面,他認為說話卷本身已包涵聆聽成分,「在小組討論中,學生需要回應別人的說話,不能自說自話。而回應別人之前,必需聆聽別人發言,理解別人的言論,再作出針對性回應。」他強調,「說話卷一定要保留,因為可以考到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亦能反映學生的聆聽能力。」
(林溢欣說:「滅一個文化先滅它的語言。」刪去聆聽及說話卷後,香港整個考試制度裡便沒有廣東話。下一篇Ben Sir會說說他對廣東話的堅持。【中文課程改革2】廣東話從考試制度消失 Ben Sir憂「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