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家庭於屯門天后廟廣場 「攪事」 綠腳丫:想讓空間有生命

撰文:李贊
出版:更新:

屯門天后廟前的廣場,雖然面積寬闊,但少見街坊前來活動。廣場上沒有飲水機、長椅、遮陰棚等設施,且坐落於工廠大廈之間,周邊沒有便利店、餐廳。香港經常討論缺乏公共空間的問題,然而,扔空一大片空地,是否就是公共空間呢?一個空間,如何營造社區,才是關鍵。社區組織「社群藝術網絡」於7月26日卻在這個「荒蕪」的廣場策劃了一場名為「廣場發生乜嘢事!」的小型藝術嘉年華,吸引大朋友小朋友前來玩耍。活動邀請到關注親子關係的組織「綠腳丫」和高價回收紙皮的社企「拾易紙長」,在涼棚下擺上回收紙皮和本地加工的木塊,任由前來的爸爸媽媽小朋友一起「攪事」,在歡笑聲中探討香港的公共空間「搞乜鬼」。

公共空間須有生命

先後200個家庭,來到這片平時無人來的廣場,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李贊攝)
膠帶紙貼出跑道和起點,紙皮和木板做成小車,就將一片空地變成遊樂場。(李贊攝)

先後約有二百個家庭前來「攪事」。一處涼棚下放滿了木磚,讓家長、小朋友砌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於是,平地上出現了瞭望台的城堡、字母圖案、多米諾骨牌、環形高塔。另一處涼棚下,工作人員和義工用紙皮和加了滑輪的木板組裝成小車,在路面上用彩色膠帶粘出滑道的邊界,還在起點處貼出了「Start」字樣。於是,孩子們坐入小車,由大人推着在烈日下風馳電掣。不遠處,還有大水筆可於地下寫字、繪製三角旗仔布掛飾披肩、現場音樂創作等活動攤位,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創意。這些,就是街坊渴望的公共空間。

空間缺指示讓居民前往

規劃署指,現時屯門區休憩用地供應約167公頃,而已規劃供應數目約221公頃。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以人口計算的要求,已超過原本屯門所需求的113公頃。然而,並非所有休憩用地都能為公眾所用。例如,一些私人地方內的休憩空間管理不善,如屯門廣場的四樓平台,雜草叢生、長年積水,亦欠缺清晰指示讓居民前往,場面冷清。

作為有限的公共空間,天后廟廣場卻少人利用。綠腳丫創立人柯佳列說道,平時附近的居民不會來這裡,是因為沒有事情發生。「我們整日說空間,空間要有事情發生,才有價值。香港不是完全沒有空間,綠腳丫嘗試將事情擺在現有的空間,令空間有生命。」又指,並非把空置空間就變成「公共」就能為人所用,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設施鼓勵社交。

Maria:私人管理公共空間 怎與村口榕樹底相比?

全職媽咪Maria同丈夫都是綠腳丫的義工,今日帶着兩歲的獨生女專門從旺角過來。爸爸在幫手將紙皮組裝成小車,而Maria說,女兒也有幫忙,將木磚塊搬來場地。

Maria每次帶寶寶來參加活動都要順便幫手。一家人在烈日下都玩得開心。(李贊攝)

Maria表示:「很多所謂的公共空間都屬於商場範圍,重重關卡不便進入,甚至不對外開放。比如銅鑼灣的時代廣場,都是些商場活動。能不能讓家長們就在那裏給小朋友講講故事,而不用被驅趕?」 她認為:「公共空間應是開放的,讓人放鬆,在那裏聊天,不需特意舉辦活動,就好像村口的榕樹底,就是一個社區,人們可以自發使用。」她希望,每個社區都有一個空間,坐起來舒舒服服,可以任你做任何事,那麼家長帶小朋友去,小朋友自然會一起玩,自然會有互動。

從公共空間建立社群 打破空間使用的刻板印象

柯佳列說,這種利用公共空間來做親子遊戲的嘗試,可以幫小朋友從小形成活用公共空間的意識。「我們從小在學校學的一套就是只有在公園才能玩耍。」但我們對空間的運用無須受土地規劃的限制,「這裏不是公園但小朋友也可以隨意玩樂。」他認為,這種對空間利用的刻板印象間接令我們接受政府的不合理規劃,唯有從小打破刻板印象,「我們才能(把公共空間)爭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