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0】流落嶺大八年 六四浮雕破落白蟻蠶蝕 兩代學生盼復修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廣場曾豎起一座民主女神像。後來坦克入城,「民女」倒下,卻成為象徵,散落世界各地。美籍華裔藝術家陳維明,曾把民主女神與六四死難者刻進浮雕,浮雕幾經波折,落戶香港西陲的嶺南大學。無處安放的六四回憶,至此成了校園一景。
然而多年過去,展板褪色,變成空白無字碑,銅褐色浮雕破落不齊,白蟻在內築巢,蠶蝕六四記憶。適逢六四30周年,有嶺大人希望籌錢修復浮雕,談一個九七後的香港六四故事,也是一場大學自由空間保衛戰。
攝影:高仲明

六四浮雕落戶嶺大,但近年學生會缺莊連年,浮雕乏人管理。有嶺大人希望籌款修復浮雕。(高仲明攝)

嶺南大學梁銶琚教學樓旁,有一塊龐大的銅褐色浮雕。每天學生如潮水走過校園,卻甚少學生知道它的來歷。十年前,美籍華裔藝術家陳維明把過萬張六四圖片融成一幅平版浮雕。軍隊在六部口用坦克追軋退場學生、王維林以身擋坦克、北京市民騎單車送死傷者到醫院⋯⋯一幕幕血色記憶,都被烙在民主女神像四周,是為「六四屠殺」浮雕。

六四20周年,陳維明決定把20年來看過的六四真實圖片鑄成浮雕。浮雕以玻璃纖維製成,全長6.4米,以紀念六四事件。
+3
2010年,六四浮雕及民主女神像抵港曾銅鑼灣時代廣場展出,被警方以觸犯《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為由被強行「押走」。(資料圖片)

曾遭警方扣押、巡院展出 終入主嶺大

然而何以六四浮雕會落戶屯門?嶺大舊生、前學生會署理會長鄧建華是少數清楚細節的嶺大人。2010年,六四浮雕及民主女神像抵港,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展出,被警方以觸犯《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為由,在司徒華、朱耀明牧師等人守護下強行「押走」; 創作人陳維明則被拒入境。「強搶民女」事件引發爭議,兩件藝術品在六四前夕「獲釋」。2010年六四燭光集會後,二千中大師生、舊生及社會人士護送民女和浮雕進入中大。「民女」留守中大,浮雕巡迴各大院校展出,嶺大成了六四浮雕校院巡迴的最後一站。

大學空間爭奪戰

當時浮雕去向未明,嶺大學生會逐向校方遞交計劃書,爭取在校內永久擺放六四浮雕。鄧建華認為,每一次把抗爭象徵搬入校園,本身都是一種抗爭。1997年,港大人爭取擺放國殤之柱;2010年,中大生爭取安放民主女神像,「呢個係香港學運傳統」。他指,時任嶺大校長陳玉樹思想開明,「嶺大氣氛相對自由」,加上中大一度拒收民女事件激起輿論關注事態。安置浮雕的建議順利獲嶺大校方接納。一年後,「流離朗蕩」的六四回憶正式成為嶺南校園一景。

舊制三年大學課程,鄧建華(左)當了三年嶺大學生會中央莊成員。大一、二時,他先後任嶺大編委會副總編和幹事會外務副會長。大三那年,幹事會缺莊,他走馬上任代表會主席,兼任署理學生會會長。也是那一年,他護送六四浮雕入主嶺南。多年過去,換成他的下莊張倩盈提出復修。(高仲明攝)

浮雕連接民運、具控訴意味

鄧建華認為六四浮雕像能填補大學空間的空洞。他解釋,某次途經科大校內驚見鉅賈霍英東全身像,「你以為大學(雕像)應該擁抱學者,或對學術、校園好有貢獻嘅人,但事實卻是權貴最容易出現喺校園」。「大學空間越來越空洞」,因此,他視六四浮雕為一場大學空間抗爭,「一個由下而上抗爭的symbol,而又有足夠歷史長度連結八九民運,佢反映時空同控訴性好強烈」。

鄧建華(左)與張倩盈為兩代嶺大學生會成員。鄧建華指,1997年國殤之柱落戶港大,表示面對中國主權拒絕遺忘六四,當年嶺大學生會則在嶺大噴上民女塗鴉,如今塗鴉仍在學生會會址牆上。(高仲明攝)
+6

學生浮雕前置李旺陽「棺材倉」

自此,浮雕闢出一片奇異空間。陸續有學系、學生會組織在浮雕前空地辦講座、電影放映會,一步步擴闊大學的公共空間。2013年,嶺大學生會曾在六四浮雕前舉辦六四24周年展覽,除了展出六四舊報紙、維權人士百人照外,更展出由學生按真實比例仿製、關押維權人士李旺陽的「棺材倉」。來自天安門的民主女神與六四死難者就這樣超越時空地域,靜觀一代又一代的香港大學生成長,遙望歷史跌宕起伏。

2013年,嶺大學生會曾在浮雕前則舉行六四24周年展覽「後六四年代」,悼念以外,希望探討六四於今天的意義。當年,浮雕上方懸掛「人民不會忘記」標額,浮雕前展品則包括關押維權人士李旺陽的「棺材倉」、六四舊報紙等。(第46屆嶺南大學學生會幹事會提供圖片)
+3

雙生花命運各異:中大民女常清潔 嶺大浮雕白蟻築巢

多年過去,民主女神像與浮雕的命運卻大不同。有別於由中大校方定時清理的民女像身上鳥糞,嶺大浮雕卻因嶺大學生會不時斷莊,浮雕無人管理保養。某日,嶺大學生張倩盈途經浮雕時,發現它被鐵馬圍封,浮雕表面多處破落,王維林阻擋的坦克炮管斷裂,下方木板更幾近完全剝落,只見白蟻在內築巢。

張倩盈曾任嶺南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她巡視校園時發現浮雕破落,畢業在即她希望將浮雕帶入公眾視野。(高仲明攝)

展版褪成空白歷史 「低調到好似唔存在」

96年出生的張倩盈指,從沒有人告訴她嶺南內六四浮雕的故事。講解「六四屠殺」浮雕展板早已褪成無字白碑,她坦言是自己是按浮雕上的民主女神像,推測浮雕與六四事件有關,「𠵱家低調到好似唔存在」。作為舊生,鄧建華承認,嶺大沒有建立清理浮雕的傳統,無法傳承不被記載的學生會記憶。飽歷風霜的六四浮雕如今就像教科書上空白的一頁。

張倩盈指,從沒有人告訴她嶺南內六四浮雕的故事。(高仲明攝)

六四奥斯威辛中營  冀浮雕成能見證轉型正義

「畫面定格係屠殺,但拉闊來講,八九係世界民主化風潮下其中一波」。鄧建華認為,八十年代,民主化風潮席捲亞洲,菲律賓、南韓、緬甸、台灣相繼換來不同程度的民主化,但中國失敗,導致今日的封鎖,拒絕一切由下而上的改變。

嶺大沒有建立清理浮雕的傳統,六四浮雕的故事成了舊生間的口述歷史,鮮有文字記載。(高仲明攝)

「悼念必要係佢導致我哋面對今日香港威權的轉捩點」,鄧建華指,放諸世界,六四已變成如奥斯威辛集中營般重要的大事,「一個社會如果要轉型成一個更開放、正義的社會,你其實冇得迴避六四」。保存有待整理的歷史,才有下一步追究歷史責任、判別對錯的可能。六四30年,兩代嶺南人在天安門死難者浮雕前,談六四於香港的意義。

無處安放的六四回憶,從北京來到香港,卻成了嶺南人的大學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