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馬場講民主 和平紀念碑變祭壇 香港的八九民運地標

撰文:徐嘉蒓 曾雪雯
出版:更新:

談及八九民運,很多人首先會想起坦克車駛入天安門、開槍鎮壓一幕。但六月四日前後,香港人曾參與多少,相信年輕一輩未必說得清楚。當年全城參與聲援,香港各處也有參與過的痕跡。當年百萬人遊行集會,將馬場變成廣場,將電錶房變成民主議政地方,又有人在和平紀念碑設公祭,悼念六四亡魂。「因為支援,創造不一樣的香港。」
三十年過去,有人堅持讓香港人認識這一部分歷史,連續六年舉辦社區導賞團,走訪八九民運的香港地標,守護屬於港人的8964憶記,「社會一定要有共同記憶,先可以繼續走落去。」
攝影:曾雪雯

不再馬照跑 馬場變了廣場

八九民運,不止得六月四日坦克入城、開槍鎮壓這一天,這場運動橫跨多時。當年在香港,五月起已有大學生絕食靜坐抗議。五月二十日,懸掛八號風球,仍有四萬人上街,遊行到前新華社香港分社。

5月21日,更有超過100萬人同日上街遊行聲援北京學生,當年本港人口只有約560、570萬人,即超過五分一香港人參與。遊行終點原定到前新華社外示威,卻因人太多,警方向賽馬會提出借用對面的跑馬地快活谷馬場場地。場內集會聲勢浩大,貼滿標語,馬場中央熒幕不再顯示賽事馬匹名次,而是民主信念。大律師李柱銘在台上發言,說未曾見過這樣的香港,今日起香港會變得不再一樣。

當天遊行稱作「港島環城大遊行」,由遮打花園出發,向北角方向,再折返跑馬地。(「香港的八九足跡」Facebook圖片)

當年社會關注香港前途問題,港人被諷物質經濟至上,不渴求民主,只會「馬照跑、舞照跳」。但百萬人大遊行的終點,偏偏正是馬場。《文匯報》翌日發表「香港百萬人愛國遊行應永誌史冊」社論,指長期不涉政治的馬場,成了香港史上最大規模政治集會場地,是香港人覺醒的重要標誌。

陳景輝認為,當年在馬場集會是「破天荒、史無前例」的,「好多人記憶強調六月四日鎮壓當日,永遠只記得敵人殘暴、惡行,但返去『永誌史冊』嘅一日,我哋唔單止要記住邪惡嘅事,仲要記住美好嘅事。」

馬場中央熒幕不再顯示賽事馬匹名次。(「香港的八九足跡」Facebook圖片)

五湖四海 電錶房外成立「民主台」

八九民運,香港人當年參與不止有大遊行。

當年四、五月,除了學生在前新華社門外靜坐絕食,傳統壓力團體在天星碼頭宣傳外,很多香港市民亦自發參與集會,創造了不一樣的「空間」。「民主台」便是當中表表者。

「民主台」這個地方在地圖上無法顯示,連社運中人亦未必知道確實位置。1989年5月19日起,來自「五湖四海」的市民,每晚在新華社對面、伊利沙伯體育館電錶房外的行人路聚集,討論事態發展。當時每晚少則有幾十人,多則數以千萬計,甚至要坐出皇后大道東行車路。他們在伊館牆外掛上諷刺鄧小平的畫像,又向警方借擴音器,向電燈公司申請借電,舉行集會。

有人誤以為「民主台」位於伊館的小巷,阿牛指正是在電錶房位置前的行人路。

離開麻雀枱 踏上民運路

這一班人出身草根,互不相識,有些是文員,有些是待應,有些是工人,共通點是都是沒有政治光環的「素人」們。社民連成員、人稱「阿牛」的曾健成,當年有份建構這個空間,更是核心成員。但在1989年前,他是一位建築工人,不理政事,會回內地旅遊。但他被學生靜坐絕食觸動,感覺中國開始改變,「揸架車,擺低盒裝維他奶畀學生,同佢哋講支持佢哋。」

真正令阿牛走出來的,是掌權者的粗暴打壓。他憶述:「我打緊麻雀,聽到李鵬講(北京學生)係動亂,我就拍枱唔打喇,個刻我同老婆講,我頂唔順出去想做啲嘢,一做就到今時今日,冇返轉頭。」

阿牛說,至今每年六四集會上仍會重遇三十多名「民主台」成員。

「無中生有」的空間 見證民運歷程

當年「民主台」成立後,他們特意設計一個標誌。阿牛說:「係中國地圖上有人拎住針同線作修補,嗰時覺得中國開始腐爛,民主台角色就係修補。」

獨立導演江瓊珠認為,「民主台」對香港民主運動非常重要。她解釋,當年的政治氛圍,主要依賴政黨及壓力團體號召市民上街,但八九民運令「打緊麻雀嘅人都要出來」,參與政治。她又指,這個「無中生有」的地方因為沒有任何碑記,日後難有人想像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空間。

三十年過去,當年的一切卻仍刻在莊素雯的腦內。「六四係我人生入面好重要嘅一件事。」。

七七四十九日 自發守祭壇 

與八九民運有關,又被遺忘的空間還有「紀念碑」。

六月四日清場鎮壓過後,香港市民自發到於中環和平紀念碑獻花,悼念死難者。紀念碑原先為悼念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上刻有「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八個字。在六四過後,這裡成了另一個公祭場所。

當年只有20歲的莊素雯,與另外九名互不相識的市民,自發組成「紀念碑悼念小組」。每天下班後,便清理中環一帶由市民送來的鮮花,整理市民在紀念碑留下的物件,如親筆文章、中大學生模仿廣場情境的創作製品。

如是者,連續七七四十九日清理,「係中國人對死者嘅禮節」。清場後第100日,他們又回來悼念,清明節及六四一周年又舉行拜祭。

有人拿來一首以日文寫下的15歲廣場少年遺言,放在紀念碑前。小組遂又託人翻譯原文,日中對照地放在碑前石階。

守碑醫治心靈 「唔可能忘記」

素雯說,鎮壓觸動很多市民自發走出街外,希望做些事,她選擇了進行祭祀儀式。「因為好多人需要心靈醫治過程,遊行之後大家都唔走,好似無主孤魂四圍行。而咁多人擺咗咁多嘢係紀念碑度,就繼續去做,表達對死去嘅人悼念。」

三十年過去,六四事件的陰霾在素雯腦海中揮之不去,傷痛仍未痊癒。重回舊地,她說不時想起當時留守情形,「搭車係附近經過,一定會望住紀念碑,睇到離開咗都要轉頭望。因為對香港人太重要。」

陳景輝已是連續六年舉辦有關六四的社區導賞,這六年社會氣氛改變,參加人數時多時少,但他不打算放棄。

辦導賞團  走訪六四「地標」

跑馬地球場、「民主台」、前新華社香港分社、中環和平紀念碑等地點,都是香港人當年參與聲援八九民運的「足跡」。如果無人提起,便會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

1982年出生的陳景輝,八九民運時只是孩童,長大後參加社運,不時聽到前輩口述當年事件,產生了研究的興趣。「因為支援,創造不一樣香港。因為不一樣,先會令三十年來都有悼念,因為係一啲好重要事情住係心入面。」

於是,他到中央圖書館翻查舊報,發現很多歷史被隱沒。2014年起,他以一人之力,舉辦「八九香港民主導賞團」,帶領團員認識多個「民運地標」。今年更邀請李柱銘、梁國雄、阿牛、素雯等當年參加者,一同走訪歷史場景,分享親身經歷。

今年是六四事件30周年,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更為這30個「民運地標」製成電子地圖,並融入當年的歷史圖片、地標故事,上傳到網站向公眾推廣。市民可透過地圖,或手機應用程式,甚至親身重踏當年港人六四民運地標,掃描QR Code,以了解更多。

陳景輝強調,八九民運是香港人的運動。

六四也是香港人的運動 

「點解有一班人堅持30年悼念?因為佢哋受傷過,因為有深刻昐望過。」陳景輝認為,1989年本港全城投入參與支援,出現很多難以想像的行動,從中出現了不一樣的香港,所以八九民運不止是中國人的運動,也是香港人的運動。「唔係人哋(北京學生)係主角,我哋就係陪襯,我哋都有份去創造。」

近年本土思潮抬頭,社會上有聲音指八九民運與港人無關,又有人說六四燭光集會行禮如儀。陳景輝認為,近年社會對民主運動,愛以成敗論,卻甚少檢討經驗,令新一代誤認為八九民運與香港人無關,出現「承傳危機」。因此他堅持舉辦導賞團,以不同形式,讓人認識八九民運與香港的關連。「可能坦克與警隊係對方手中,最後冇辦法達成最初目標,但過程有啲深刻嘅種咗係心入面、傳遞咗一代人之內。」

日期:2019年5月25日、6月1日、6月2日
時間:下午2:30-5:30
集合地點:「教協」銅鑼灣服務中心(銅鑼灣堅拿道西15號永德大廈閣樓)
導賞地點:維多利亞公園、跑馬地快活谷馬場、前新華社對面的民主台、遮打花園、前天星碼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