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啹喀的後裔1】清明赴軍事禁區祭祖:祖先曾為保衛香港而犧牲
每年清明節,大批孝子賢孫掃墓。尼泊爾小孩亦一早起床,遠赴禁區祭祖,他們的祖先是守衛香港半世紀的尼泊爾軍人(俗稱:啹喀兵)。目前,啹喀兵大多在新田解放軍軍營內的啹喀軍人墳場安葬。4月5是啹喀後裔一年一度與家人、祖先重聚的機會。他們唸詩,他們唱歌,然後靜候來年再會。
(此為「啹喀的後裔」系列之一)
尼泊爾小孩烈日下的「清明」:佈置、唸詩、清唱悼先人
上午10時許,小五女生Ranjana和尼泊爾裔同學到達新界新田解放軍軍營內的「啹喀墳場」。平日人跡罕至的軍營墳場,這天佈滿朝氣。這天,每個尼泊爾裔小孩都有自己的任務,有人協助老師測試音響,有人拿著迎賓簽名簿,也有人清唱尼泊爾歌曲綵排。Ranjana則手握寫滿尼泊爾語及英文拼音的「貓紙」,唸唸有詞。因為這位尼泊爾女生將要雙語諗出尼泊爾的詩,遙祭過世多年的啹喀祖先。
啹喀軍人墳場有542個墓碑
今年是Ranjana第五次參與尼泊爾「祖先紀念日」(Purkha Divas)。小一那年,她隨八鄉中心小學的尼泊爾裔老師首次來到位於禁區的墓園。Ranjana的曾祖父亦是啹喀士兵,她說仍記得五年前被墓碑包圍的震撼,「我知道有一些人死了,但事實卻是這麼多人,我當時非常震驚,也很傷感」。她說今年是首次在儀式上唸詩悼念,向祖先說多謝,「即使將來畢業,我仍會每年回到墳場悼念」。據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的資料,目前啹喀軍人墳場內有542個墓碑。當中有服役時去世的軍人,也有隨軍人居港時離世的啹喀家屬。
尼泊爾老師:學生問我們有自己的清明節嗎?
在香港,清明掃墓是文化傳統,但原來尼泊爾人在2005年前並無清明祭祖的習慣。2005年,五名啹喀兵及啹喀後裔成立香港啹喀墳場基金 (Gurkha Cemeteries Trust),着手籌辦第一屆祖先紀念日。Ranjana的尼泊爾裔老師Dev Raj Rai是其中之一。Rai指,當年有尼泊爾裔學生問他,清明節放假到底要做甚麼,我們有自己的祭祖日嗎?Rai指,在香港出身的尼泊爾裔學生經常很困擾,「在尼泊爾,尼泊爾人視他們為外人,香港人亦視他們為外人,我們希望他們明白自己的祖先曾為保衛香港而犧牲,這是為何他們在這裡的原因」。
吸納華人清明節 到禁區啹喀墳場祭祖
Rai與朋友很喜歡慎終追遠的意義,逐吸納華人清明節。每年4月5日(清明節前後)邀請所有在港尼泊爾人,到新田軍人軍營內的啹喀軍人墳場祭祖。新界新田解放軍軍營過往曾是啹喀士兵駐守的軍營,軍營就是啹喀與家屬起居生活的地方,服役期間殉職、病故的啹喀士兵及其家屬都會葬在啹喀軍人墳場。
但自1997年主權移交後,屬駐港英軍的啹喀兵撤港,軍營亦轉交解放軍。目前,按《駐軍法》及《香港公安條例》,尼泊爾人要進入軍事禁區掃墓,需獲駐軍批准。若平日人數較少,可向站崗的解放軍軍登記,經批准後可入內。但若屬大型悼念儀式,則需預先向保安局及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提出申請,再經駐軍批准方可進入禁區。因此,每年4月5日是一年一度,尼泊爾人能罕有地一起到偏遠禁區內祭祖的日子。
被時代隔離的啹喀家人
尼泊爾大人趁著難得的重聚,都埋首清理墓碑,帶上鮮花與尼泊爾食品祭祀。帶著父母照片到來的Gurung女士,卻不是拜祭啹喀爸爸,而是拜祭於一歲離世後葬在駐港啹喀軍營的哥哥。她說父母離世前仍找不到哥哥的墓地,直至去年,她在facebook看到Purkha Divas的活動,走入墓地才找回哥哥。自此掃墓成了一件令她感動的樂事。
尼泊爾小孩則穿梭於或哀傷或感慨的人群裡,替長輩清理垃圾,還原場地。在軍營的草地下,啹喀祖先用無聲的墓碑向孩子訴說尼泊爾人在港半世紀的歷史。這是一年一度屬於啹喀後裔的「清明節」。
九七主權後,守衛香港半世紀的啹喀兵與親屬撤離香港。當時,本地大財團、富豪看到啹喀的重要吸納為己用,有異國將士因而留下成為本地保安精銳。今天,前啹喀兵日漸融入本地社群,既為孩子成為家長代表,也為本地尼泊爾社群尋根。詳見另文:【啹喀的後裔】啹喀爸爸的退休生活 任家教會長、辦跑山慈善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