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35】禁娼、滙豐⋯影響深遠的一年 康文署展覽重塑香港史

撰文:李慧筠 曾雪雯
出版:更新:

1935年,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年,但這一年,香港發生了三件事,對這小城往後80多年的發展,起了重大變化。這一年,香港全面禁娼、匯豐銀行大廈啟用,還有「潔淨局」易名為「市政局」,其後成為殖民地年代重要的行政及諮詢機關。
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5月至9月展出「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其中特意設計「香港版本」,展場將以香港1935年的故事作焦點,與大英博物館的各地文物對照。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指,香港於1935年有不少社會變革。

1935年禁娼後,娼妓業以其他姿態存活。(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禁娼前石塘咀妓院區人稱「塘西風月」

一個重要的7月1日。1935年的7月1日,香港正式全面禁娼。要說禁娼,要先從1845年說起,當時香港第二任港督戴維斯,以娼妓傳播性病為由,想將妓女驅逐出境,但香港作為自由港未能抑制妓女數目,於是政府向妓女抽稅,是為「妓捐」,但後來發現稅收被警察中飽私囊而停止。

「石塘咀約容妓女2千餘人」

娼妓期間不絕於市,1903年,政府甚至想利用妓院帶起新填海地石塘咀區的繁榮,所以下令將水坑口的妓院遷往石塘嘴,後來人稱「塘西風月」,便是指石塘咀妓院區。據當時馬沅在《香港法制史實彙編》寫道:「石塘咀全盛時代,……娼寮以字號計,大小有50餘家,約容妓女2千餘人。」

石塘咀多年前曾經妓院林立,被稱為「塘西風月」,政府當年甚至利用娼妓業想帶新填海區。(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華人娼妓有三年時間轉行

直至1929年,英國工黨政府在壓力下要求港府以新加坡為榜樣,關閉所有妓院,當時港督貝璐向倫敦表示擔憂,指取消妓院登記會動搖華人的忠誠和信心,希望維持現行制度。不過命令照舊,1931年英國政府的禁娼指令下達香港,貝璐奉命頒令禁娼,西洋娼妓、東洋娼妓一律未能留低,必須於該年6月30日結業,而華人娼妓則有三年時間轉行,直至1935年6月底。

禁而不絕 化身「導遊社」

1935年,最後一間妓院關閉,為「塘西風月」寫下句號,電影《胭脂扣》中由梅艷芳飾演的女主角如花,鬼魂返回陽間尋十二少不著,亦找不著當年的妓院區。但其實娼妓業禁而不絕,只是轉成以舞場、浴室及按摩院等地下妓院繼續營業,香港亦出現「導遊社」,以找姑娘出街導遊作包裝娼妓業,1939年時導遊社多至80餘所,導遊女有千餘人。

1991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電視畫面截圖)

潔淨局改為市政局  成推動普選先聲

「潔淨局」於1935年易名為「市政局」,其後成為殖民地年代重要的行政及諮詢機關。從最初的公共衛生開始,其服務範圍職能不斷擴大,後來更兼管文娛康樂服務。

市政局更是首個採用地區直選舉制度的行政機關,可算是推進本地民主政制的代表。戰後,香港市政局於1953年舉行合資格選民選出四名民選代表,讓本地市民能參與政治事務及地方決策,成為民主選舉先聲。從市政局易名至1999年殺局期間,政府逐漸增加各級議會地方直選議員比例。1991年首次立法局選舉,56名議員中有18名由地區直選產生,當中民主派取得17席。

多年來,市政局選舉制度培養出不少香港當代政治人物。惟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9年以推行「市政服務改革」為由,廢除兩個民選香港市政局、區域市政局,一直被民主派視為打擊民主進程的手段。

1935年第三代匯豐銀行大廈啟用。(余睿青攝)
現時滙豐總行大廈設展覽講述1935年第三代大廈落成的情況。(余睿青攝)

第三代匯豐銀行大廈啟用 銅獅坐看香港變幻時

香港歷史掌故專家蘇萬興曾在其網誌寫道,第三代香港匯豐銀行大廈於1935年啟用,歷經重建的大廈,設計屬芝加哥學派,樓高70米,共13層,有指它是香港第一個裝有空調的建築物。日治時期,大廈曾被用作政府總部。

落成當年,匯豐參照並複製鑄造了上海總行兩尊銅獅,放在香港總行面前,兩獅分別名為史提芬(Stephen)及施迪(Stitt)。後來,兩隻獅子曾在二戰期間,遭日軍運返日本以回爐取銅,但日軍戰敗後,美軍將它們運返香港,繼續看守銀行大廈。

原來1935年有重大貨幣改革,香港貨幣制度亦正式與內地分道揚鑣。(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幣制正式與內地分開 同年銀行停業潮

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亦在其著作《簡明香港史》提到,當年重要的貨幣變革和銀行停業潮。香港自1862年起採用銀本位。1934年,美國政府收買白銀致銀價急升,中國存銀大量流失,翌年頒佈《通貨條例》,規定白銀收歸國有,再以不含銀的貨幣取代銀角子。當時香港經濟上與中國關係緊密,因應中國脫離銀本位貨幣,於1935年12月通過《貨幣條例》,禁止白銀流通,改用紙幣本位;同日,庫務司發行一元面額紙幣,及一角和五分鎳幣取代銀幣,香港與內地幣制正式分道揚鑣。

戰前,內地為了避難將大量資金轉到香港,不少資金會投機買賣證券、投資房地產等。1921至1924年,香港正值房地產開發熱潮,但至1930年代因全球經濟性衰退而下滑,不少銀行本身有投機炒賣,因此1935年爆發大規模銀行倒閉潮,如當時規模最大的華資銀行廣東銀行擠提並停業。當時政府曾重新檢討立例管理銀行的可行性,不過後來又指銀行類別太多難以立法不果。

日佔時期前的港督府。(政府檔案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