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璀璨標記光輝到此 60年老招牌「埋葬」堆填區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商號招牌在城市林立幾十年,成為獨有景觀,亦紀錄了香港經濟和商業活動的轉變。可惜,舊招牌沒有經過工程精密計算重量、大小與位置,它們如今成為違例的僭建物,陸續拆卸。深水埗桂林街「信興酒樓」樓高四層的霓虹招牌,高高掛在半空58年,早已成為該區的標記,亦避不過清拆命運,一下子送到堆填區。酒樓的家族三代人,替招牌辦了一場美麗的「葬禮」:與招牌合照留影,凝住它在歷史滄浪中的最後一幕。

霓虹燈的光,是老招牌與社區連結在一起的象徵,如今位於桂林街的樓高4層的巨型霓虹招牌已拆走(圖右),彷彿整個地方從此「暗淡無光」。(Julian Tam 提供)

「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達明一派經典《今夜星光燦爛》的歌詞,以比喻的手法,將入夜後鬧市的繁華燈光,跟東方之珠的前途扣連在一起。此曲派台20年後的今天,曾經是香港獨有風景的舊式霓虹招牌,將漸漸消失在你我的眼前,一切一切,都要從2010年政府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說起。

在這個制度下,未經屋宇署批准及同意,或根據規定而豎設的招牌,均屬違例建築工程,當局將發出清拆令,要求拆除不符安全規定或有潛在危險的招牌。新制度下的招牌不能伸逾4.2米,離地不能少於3.5米。

數千舊式招牌不符合新制度需清拆

2013年,當局考慮到大部分招牌,商戶仍然使用,指「在促進本地的商業活動及香港的繁榮,有一定的存在價值」,續推行檢核計劃,容許招牌擁有人安排認可人士檢查和鞏固招牌,獲屋宇署查核後,可繼續保留使用。截至今年三月底,當局共收到約450份檢核申請,亦有一部分招牌因「不符合技術規格」,不能參與檢核計劃。

全港數千個舊式招牌,因當年沒經過工程師審度和政府批准的,不符合新訂的制度,遂於幾年間一一清拆。

屹立在深水埗桂林街80載的信興酒樓,去年初也收到清拆令。第四代「太子爺」羅梓洋(Dalton)說,店外兩幅招牌,是1958年請霓虹燈公司訂造,至今每年都會檢查保養,「屋宇署指我們當年沒有將招牌申請入則,不能參加現行條例的招牌檢核計劃,因此要清拆這個違規建築物。」為了完整保留這幅歷史招牌,羅氏費煞思量,但或涉及司法覆核等官司糾紛,所以只能放棄,「酒樓只是小本經營,也考慮民生安全,所以選擇先拆除。」Dalton續說,酒樓另一旁的招牌也將於明年清拆,屆時再決定會否一同再造較小的新招牌。

1936年開業的信興酒樓,至今仍然保留傳統中式茶樓裝潢。(Julian Tam 提供)

凝住老招牌最美一面 讓老茶客懷緬

數月前從外國回流香港的Dalton,現學習打理家族生意,好友江婉君(Jessica)喜愛中式餐宴文化,提議為酒樓霓虹招牌,及裏裏外外的陳設一同留影。6月25日,亦即拆卸工程前夕,Jessica已找來她的攝影師朋友,為相片設計構圖,與羅氏父子走到附近舊樓和北河街市政大廈作多角度視察,尋找影相靚位,希望仍高掛在酒樓上空的老招牌,能夠將其最美的一面凝住,永遠烙在照片上。然後鑲裱在舊相框中,懸掛在酒樓的偏廳;酒樓幾代老闆亦希望,茶客看到那些相片時,仍能記住酒樓的傳統情懷。

酒樓計劃將原本用來寫菜單的傳統木框,改為擺放照片,包括招牌、酒樓陳設等,並鑲裱起來,掛在圖中後方的牆上。(Julian Tam提供)

羅氏一家不捨招牌 清拆前拜祭下跪

翻開歷史資料,深水埗上世紀30、40年代還未填海之前,鄰近的碼頭苦力、裝修工人都來光顧信興酒樓,晃眼數十年,如今人氣未減,每天門庭若市,聚集不少熟客和舊街坊。Jessica說,那天招牌拆卸時,吸引很多途人圍觀,誤以為酒樓結業而婉惜。酒樓請工人搭棚清拆前,羅氏一家在酒樓門口舉行祭拜儀式,祈求動工工程令酒樓員工、茶客和街坊都安心,「羅老先生還跪下誠心拜神,好不捨得這副老招牌。」

屋宇署近年加強全港的執法行動,在深水埗一帶,主要為福榮街及大南街等。在附近長大的Jessica說:「到深水埗就會認住信興這個巨型招牌,現在被拆,好像頓失方向。」她概嘆深水埗不少招牌已拆去,轉變甚大,對消失的昔日情懷和街景若有所失。

信興酒樓每日有不少老茶客和街坊光顧。(Julian Tam提供)

港大李浩然:招牌是那些年的「定位系統」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招牌紀錄香港商業和科技發展的變化。戰後經濟發展迅速,商戶都會聘請手藝師傅訂造鐵牌招牌,「及至香港1970年代進入消費社會,港人有閒錢出外娛樂消遣,像酒樓這些營業至晚上的服務業店舖,都會爭相掛起又大又搶眼的霓虹招牌,亮起發光,要夠『出位』來搶生意。」

雖然現時電腦設計的LED招牌安全得多,但對於上一代的香港人,始終是手造的招牌更「亮」。在還沒有智能地圖和定位系統的年代,招牌往往是港人街道指向的路標,「上一代走到街上看慣各式招牌,見證社區變化,新一代未必有同樣感覺和經歷。」

酒樓上月底聘用工人,一連兩天搭棚清拆招牌,這塊深水埗的重要社區標記從此消失人間。(Julian Tam提供)

「同牌不同命」 外國政府負責保養管理舊招牌

如是者,清拆是否老招牌唯一的下場?

李浩然引用外國經驗作例,若該招牌獲社區確認為地標,就有社會價值,不再是工具或廣告,「這個地標對人們來說,不止是回憶,是一個集體感情,就值得保留。政府會負責保養和定期管理。」縱然過往有如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舉行霓虹招牌網上展覽,但李浩然認為,香港未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舊式招牌進行評級保留,部分招牌體積較大,商戶或難以自行保存。

註冊小型工程承建商簽署人協會主席黃永華指,數十年前製造的招牌,物料、重量和位置都難以檢核和再計算是否符合新例,「例如不同鐵質,豎設位置等等,工程師要再檢核的過程好複雜,最終商戶可能要付龐大檢核費用,預算三萬變30萬元。」因此他說,商戶多選擇清拆舊式招牌、重新再造,以安全為先。

屋宇署今年將擴展目標街道至灣仔譚臣道、北角七姊妹道、佐敦廟街、旺角砵蘭街、荃灣川龍街及上水新發街的部分路段,及對其他區域的違例招牌執法,要求商戶招牌符合安全規定。

位於西環的Sammy's Kitchen(森美餐廳)自1977年豎設牛形霓虹招牌,成為該區地標,但因招牌體積過大,超出現行法例,需要清拆。現被納為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永久館藏,2014年曾於網上展出。(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網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