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2019.銀齡舞獅1】長者舞起來 70歲老友記︰仍有年輕的心
踏入大年初一,醒獅賀歲少不得,誰說舞獅必定是年輕人專利?一群平均年屆約70歲「老友記」打破社會定型,突破自己年齡界限,三年前組成舞獅隊,證明晚年亦一片天。協助籌組舞獅隊的長者中心說,不少長者渴望晚年亦能保持健朗身體,而舞獅不但讓他們重拾兒時興趣,亦可作為健體運動,讓長者藉此強身健體,在表演過程中,更尋回自信和自身價值。
炯炯有神的舞獅搖頭擺尾,精靈鬼馬,在強勁的鑼鼓聲中左躍右跳。看到這生龍活虎的演出,難以想像,舞動獅子的竟是一群兩鬢斑白、滿臉皺紋的老友記。雖然他們年約68至80歲,但活力十足,笑言:「雖然體力不復當年勇,但有着年輕的心」。
上月底,記者跟隨舞獅隊到柴灣一間酒樓舉行的長者團年活動表演。表演一刻,鑼鼓鑔聲起,不但台下觀眾向舞獅隊投下注目禮,就連酒樓部長、侍應以及場外的食客都來湊熱鬧。獅子走步、高拋、採青,一舉手,一投足,引來大家紛紛舉機拍攝,又議論:「嘩!老人家都舞獅呀!」舞獅結尾祝賀,觀眾掌聲雷動,當獅子退場,大家笑着爭相摸摸獅頭,其中看得樂透天的蘇婆婆說:「很精彩,無論舞獅和打鈸都很厲害!如果我有時間都想去打鈸」。
「能夠得到大家的掌聲,是我們最大的鼓舞!」主力輪流舞獅頭和獅尾的「最佳拍檔」吳佩娟(68歲)和侯德芳(75歲)笑言,從未想過會達成舞獅心願,以往一直以為是男士和年輕人的專利,又透露獅隊起初只是由她們和4位女隊員組成的「娘子軍」,後來陸續才有4名男士參與,形成今日的18人隊伍,數年來在不同長者中心、賀年和嘉年華活動演出十多次。
他們這批長者對每一次表演珍而重之。表演前,各隊員會分工合作,有的互相整理衣服和腰帶,有的細心梳理獅頭鬚子,然後大家聽從師傅的指令採排。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現時隊員由打鑼鼓到舞獅頭,需經歷至少3至4個月以上訓練,兩星期練習一次,因應需要「加操」一星期兩次,每次約2至4小時不等。
一直醉心粵劇的佩娟,回想當初偶然間在長者活動中得悉舞獅隊活動說:「其實小時候娛樂不多,能夠免費看舞獅和大戲已經樂透,難得舞獅機會就挑戰一下,嘗試嬌柔的花旦功架以外,剛勁武功」。她笑言,最初舉起重達約8、9公斤的獅頭「手軟」沒力,「撐幾下就想放下來」,幸好有一定粵劇底子,加上師傅簡化動作和步法,減少腰部動作,加強手部鍛鍊,慢慢就掌握技巧。
除了撐起獅頭,舞獅都講求默契,在旁的德芳稱:「秘訣就是要多練習」。她自言,記性不太好,「不過師傅和社工都會拍下訓練影片,我就更容易記程序」。她透露,雖然本身有運動習慣,但起初參加舞獅不獲丈夫支持,擔心她受傷,「後來他多次來觀摩後,就放下心來,甚至鼓勵我多參加活動」。
少數男隊員之一的黃國偉(68歲)負責打鈸,他稱,小時候看不少黃飛鴻的電影,深深被當中舞獅橋段吸引,「見到舞獅有功夫的元素,左躍右躍很詼諧,年輕時已經想玩,可惜忙於工作」,又坦言起初都質疑年長女士舞獅的能力,「但之後很佩服她們,做得比很多男士更好,剛中帶柔,柔中帶剛」。
他語重心長說:「年紀大了別讓他人標籤體力不行,智慧又低,如果你都接受這個標籤,價值觀就很低,人生就沒甚麼意義。兒女大了,正是你最多時間的時候,可以學習新鮮事,沒有甚麼不可能的」。
路德會富欣花園長者中心負責組織這隊名「樂齡耆獅」舞獅隊,其中心社工阮曉虹稱,樂見隊員在每一次訓練和演出中重拾了自信和價值。她稱,當初該中心為鼓勵長者強身健體,構思引入一些新的健體運動,「舞獅是中國國粹,講求合作精神,又需要體能,同時亦是不少長者童年熱愛活動,故建立舞獅隊吸引長者發展健體能力。
她續說,過去不少隊員都會對自己的能力憂心忡忡,有個別隊員因而退出,「如他們會怕跟不上節拍和程序,我和師傅會想方法寫一些曲譜,按照每個人的特性,陪他們練習」。她強調:「我們都會給他們一些信念,不是要一個完美的演出,而是在過程中如何去經歷,在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潛能,突破自己。就算有困難,我們都會一起學習如何去克服」。
舞獅隊師傅陳天玄透露是著名道派宗師陳斗第四代傳人,感觸地說,將舞獅帶入不同的年齡層,發展成健體運動文化,一直是他人生目標,又冀藉此讓更多長者踏足社區,達致長幼共融,「每次隊員出席活動時,他們都會拍攝花絮,第一時間會傳給兒女看,隊員給我看兒女讚美和支持的說話,我見到這一幕真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