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2019.銀齡舞獅2】政府推動樂頤年 68歲粵劇花旦潮學舞獅
香港連續多年被評為最長壽的地區,女性人均壽命達逾87歲,而男性則為逾81歲,反映長者的健康需求亦愈來愈高,雖然政府積極推廣「康健樂頤年」(Active ageing),冀社會各界合作,讓長者多走入社區運動,促進身心健康,鼓勵坊間為長者提供運動種類不再設限。
《香港01》昨報道,有社福機構突破社會對長者能力定型,將舞獅發展為健體運動,吸引一群平均年屆70多歲的長者參與,強身健體之餘,建立個人價值,其中3位成員呼籲「老友記退休後勿小看你年老,晚年亦可很精彩!」
面對本港人口老化,政府過往除了增撥長者醫療開支,亦透過安老事務委員會推廣 「康健樂頤年」 (Active ageing),例如在各區增建多項長者服務的社區中心,協助長者繼續參與社區、經濟和社交活動,讓長者於晚年保持身心健康。今年1月,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投放861億元到安老服務,等於政府兩成的經常性開支,亦「鼓勵長者積極樂頤年,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大就躲在家中,反而應該走出社區,不論做義工、交朋友、擴大生活圈子或探望兒孫也好」。
為吸引長者多做運動,走出社區,路德會富欣花園長者中心於2015年10月成立長者舞獅隊「樂齡耆獅」,提供政府的健體設施和坊間運動興趣班,如太極和游泳等以外的另類健體運動。舞獅隊成員平均年約70多歲,曾在長者中心、賀年活動和嘉年華義務表演。據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頌安長者鄰舍中心亦於2010年成立同類的龍獅隊。
舞獅隊主力之一的吳佩娟(68歲),本身是退休護士,她稱雖然離開職場多年,自己仍非常好學、喜歡挑戰自己,「過去一直投入做粵劇花旦,雖然可以千嬌百媚,但其實自己從小都渴望挑戰舞獅,感受當中剛勁力量,幸好有中心提供機會讓我們學習」,又強調運動並無年齡界限,只要按體質量力而為便可。
幾十年前由四川移居香港的侯德芳(75歲)同樣主力舞獅頭,她稱,由工廠文職退下來後,一直積極運動,保持健康體魄,「至今幾乎無病無痛,當初一聽到有舞獅隊,覺得很新鮮,就馬上想嘗試。特別舞獅場面很熱鬧,聽到大家掌聲,自己也很有滿足感」。
對於不少退休長者對生活深感苦悶,侯德芳說:「關在家裡就會覺得很悶,要參加多些活動。如果有時間做些義工,現在我都做了幾份義工,會覺得自己很有用,你幫到別人,他人開心,自己更開心。
負責打鈸的黃國偉(68歲)過去任職房署,由於兒時受黃飛鴻電影吸引而特別加入舞獅隊。他認為退休後才是自己人生黃金時候,發展自己興趣,如體能訓練、行山和旅遊,「年輕時礙於糊口工作,被迫犧牲自己娛樂。現在兒女大了,時間多了,正可以學習新事物,不論體能運動和社交方面都可以繼續學習。以往所學東西或已過時,再重新建立新學問未嘗不可」。他又透露,未來冀舞獅隊衝出世界,在各地表演。
其實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最近發布的「2019運動趨勢」,選擇自己感興趣運動訓練的調查,排名第四名是長者運動計劃,反映社會近年愈來愈注重長者生活質素,研究指出較健康人士擁有較好的生活質素。運動訓練不但能改善長者體能預防疾病外,亦可改善精神健康、改善平衡力防止跌倒、增加社交活動和提升認知功能,首3名是穿戴運動科技、團隊運動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路德會富欣花園長者中心由去年4月至今年1月,長者健體班(包括太極、詠春、長者保健、長者防跌運動等)的整體總人次達3150人,其中樂齡耆獅達432人次。中心社工阮曉虹稱,近年長者對健體的需求日益上升,惟目前政府和社福機構提供的活動中,「不少因顧慮長者體能限制,種類選擇不多」,但中心認為長者仍有發揮其他潛能空間,「只需因應體質作一些調整,沒東西做不到。以舞獅為例,我們會特別減少腰部動作和高難度動作,為長者設計厚身腰帶,減少長者受傷機會。」她稱,過去不少長者反映對舞獅深感興趣,可惜沒有途徑學習,「正因為社福機構變相是重要渠道,補足長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