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發展商申強拍皇都戲院稱或保留「精髓」——即係啲乜?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近日新世界申請強拍及重建北角皇都戲院所屬地段,並聲稱「積極考量」保留戲院的精髓。
那何謂皇都戲院的精髓?
(編按:皇都戲院在北角屹立60多年,兩年前被古諮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上月22日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皇都戲院大廈」,戲院會否被拆卸、不拆卸又會如何保肓,再次引起民間討論。)
撰文:民間智庫博匯召集人 張量童

「拱橋式」屋頂當年突圍而出 國際建築組織指獨一無二

單論建築,皇都戲院已算是個出色的設計,戲院頂部狀似「龍骨」的桁架,一見難忘。建築師和工程師套用了築橋的技術,巧妙地以「拱橋式」結構吊起建築物的屋頂,戲院內沒有柱子阻擋,造就了一個能容納過千觀眾的表演場地。同時,外露的鋼筋混凝土「龍骨」獨具粗獷美,是整座建築物的標誌,令戲院成為雄據英皇道的地標。從炮台山地鐵站出口往北角方向走的那段路就最能感受那份視覺震撼。

戲院建築物以飛拱樓頂(flying buttress)最為人熟悉,即戲院上方的拋物線型支架,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世上獨一無二的設計。不過香港曾就皇都戲院的歷史評級引發一陣小風波。2016年3月,有民間保育組織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將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最後只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評為三級,結果引來保育組織不滿,直至2017年3月,古物諮詢委員會經過重新評審後,才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黃寶瑩攝)

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建於1952年,與翌年落成的前旺角麥花臣場館同是一個無柱的室內大空間,但後者採用了當時一種名為‘shell roofing’(薄殼屋頂)的先進技術建造場館頂部,並沒有選擇標奇立異,這可間接證明投資者決心要璇宮戲院於五十年代初競爭激烈的戲院市場中突圍而出,而其「拱橋式」的屋頂設計也展現了建築師和工程師的靈活變通與勇創精神。

皇都戲院的「龍骨」屋頂是這座一級歷史建築的最大「賣點」,關注現代主義建築的國際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更稱譽這個 ‘out of the box’ 的設計為世上獨一無二 。此外,戲院有點像飛船的外形和面向英皇道的幾道立面(facade)上的簡潔圖案也屬建築物的精髓,絕對值得妥善保存和翻新。

新世界於2015年開始大規模收購皇都戲院大廈業權,直至2017年,地段近八成的業權已被收購,滿足強拍條件,即50年或以上樓齡的樓宇,集齊八成或以上的業權,可獲土地審裁處申請重新發展。(吳鍾坤攝)

發展商搞保育 公眾存疑可理解

新世界雖有保留皇都戲院的意向,但畢竟他們也是保育的初哥,而香港過去十多年也出現過極具爭議性由發展商主導的保育項目,如前身是水警總部的1881 Heritage、舊灣仔街市和囍帖街等。所以公眾對皇都戲院能否做到「真保育」存疑,不難理解。 

新世界現階段未有皇都戲院所屬地段的具體發展及保育計劃,但已獲邀為項目顧問的人士包括兩位於2016年支持皇都戲院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前古諮會成員何培斌教授和丁新豹博士,以及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博士。這個集香港建築、歷史及娛樂發展專門知識的「星級陣容」更令人期盼皇都戲院的活化過程能保存及彰顯建築物的特色,與歷史銜接,同時延續與社區及街坊的關係。

保育歷史建築並不等同懷舊,讓它們原封不動也不一定是好事。好的歷史建築保育需要專業、適當的復修和保養、甚至合理的改動及加建。為舊建築帶來新生命就是要讓大家可再使用,而不只是凝望一個老地方。畢竟發展商擁有龐大的資源而運作亦比政府靈活,要做到合乎國際水平的保育加發展設計,他們應具備一定的條件。

那今次就看新世界能否兌現承諾,有品味地保育皇都戲院,令這個地方再受大眾歡迎,打破保育和發展長期對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