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政策】全台灣均有服務站 香港照顧者津貼僅1.7%人受惠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面對人口老化、患病的資源多半用在被照顧者本人身上,對於照顧者的支援一來不足,二來亦要經過審查、長時間輪候等等機制,對照顧者而言是杯水車薪。而照顧者支援不足的議題亦並非香港獨有,在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例如同屬華人社會的台灣,亦因為人口急劇老化,成為醫療、社會福利關注者的焦點。

香港政府對於照顧者的支援,目前只有兩個計劃,名額與照顧者數目相距甚遠。(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香港照顧者資助門檻高 僅1.7%受惠

根據社會服務聯會,本港家庭照顧者數目,逐年遞增。無薪照顧殘疾及長期病患家屬照顧者,2006年只有16.3萬,2013年已升至22.9萬人,升幅近4成。《2015年香港統計月刊專題文章: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指,香港有逾20萬名與殘疾人士同住的照顧者;17萬名與長期病患者同住的照顧者,以及13萬名需要照顧的居家長者。從上述數字作粗略估算,香港至少有50萬名的「同住照顧者」。

現時政府為照顧者而設的政策,主要為「關愛基金」名下的「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與「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兩項計劃將於本年10月進入第三期階段,名額卻分別只有6000名與2500名,而且計劃門檻甚高,如:不得同時申請兩項資助、每月照顧時數必需高於80小時、資助為低收入人士而設,申請人卻不能同時領取綜援等等;受資助人士每月可獲發2400元津貼(若照顧一名以上被照顧者,則最多可領取4800元)。

50萬名照顧者中,只有8500人受惠(1.7%),資助金額並不足以應付生活,申請人卻不能同時領取其他如綜援等資助。對於香港的照顧者而言,這兩個津貼只能扮演「聊勝於無」的角色。然而,本年度施政報告對於照顧者議題,亦未見着墨。

台灣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日前來港,分享家總在台灣爭取、倡議照顧者政策的經驗,與香港照顧者/政策關注者交流。

台灣經驗:社會教育「照顧者」的概念,已花了十年

10月21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同多個民間機構,邀請來自台灣的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下稱家總)理事長郭慈安女士來港分享家總於過去20多年來,如何推動台灣的照顧者議題,以及如何實行政策倡議等等。

家總成立於1996年,在創會之時,照顧者仍未被大眾、政府承認為一撮需要關注的對象,他們亦得從最基本的步驟做起:「成立最初十年,我們都在做研究、寫文章,將一切都告訴大家。」郭女士指的,是在台灣建立起照顧者的概念,讓民眾、政府都知道「他們」的需要。僅僅是這個工序,便花上了十年時間。

這十年之間,除了做宣導、教育以外,他們亦只能以自己的資源、人力嘗試幫助照顧者,例如照顧技巧指導班、喘息服務、照顧者交流網等等。

2008-2017:台灣突飛猛進的十年,香港才剛剛起跑

現時香港照顧者的需要,歸入家庭服務中心,缺乏針對性。反觀台灣,2008年,台灣照顧者議題走進了新的階段,家總在政府委託下成立「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及諮詢專線;2012年建立網絡交流平台;2014年起,衛生福利部社家署支持家總建立「照顧者關懷專線」及計劃各縣市服務據點;2015年有新北、台中、高雄市三個據點,2016年則已增加至十個;2017年,他們已發展到每一個縣市都設有服務據點。

除了設立支援中心、諮詢熱線以外,2017年實施的《長照服務法》,更增加多項法定服務,除每年每位照顧者從14到21天的喘息時間、服務外,還有不定期的生活照顧、營養及特殊病照顧訓練、專業人員到訪指導等。

財政資助方面,台灣由07年起設有「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台灣政府所給予的資助金額亦不多,每月台幣5,000元(即港幣$1200),同時限定申請者不能從事全職工作,不過並沒有限制不得同時申領其他公共津貼,亦沒有名額上限。

香港「關愛基金」目前給照顧者的津貼計劃有兩個,對象以低收入人士為主,但申請者卻不得同時申領如綜援等社會援助。(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台每縣設支援中心

22年間,台灣從完全沒有由政府出資式規劃的照顧者政策、服務,走到今天每一縣市都有由政府衛生福利部支持的支援中心;全台灣亦有六間由政府資助,讓照顧者相聚、喘息及獲取資訊的咖啡館。反觀香港,就目前的狀況看來,支持、諮詢服務全靠民間團體舉辦;政府,甚至許多大眾都仍未意識到照顧者的問題。

比照郭女士分享的家總路程,香港只是剛剛起跑,仍然處於「建立照顧者概念」的過程中。人口老化的問題卻已迫在眉睫,政府統計處副處長陳萃如指,未來20年人口老化將加劇,至2036年,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將增加超過一倍。這項估算同時揭示出,未來照顧者數目、面對的問題亦將隨之增加。眼看香港政府現在只有兩個不痛不癢的津貼,20年是否足夠為人口老化帶來的照顧者問題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