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民風災後4】社區配套欠奉 劏房戶自生自滅、曾報警未獲理會

撰文:阮秀君 徐嘉蒓
出版:更新:

寮屋區屬過渡性社區,城市中的過客,社會設施及福利服務不足,甚至可說完全欠缺。填保服務缺口的多隊支援寮屋區的社工隊,平均每隊只有3名社工,且服務範圍並非覆蓋全港寮屋群。
颱風「山竹」吹襲下,沒有社工隊支援的寮民未懂求助,一些居於寮屋長者被迫自行走上屋頂清理枯枝。有學者及關注組織指出,政府應照顧全港各寮屋群需要,加上近年租金上揚,新搭建組合屋及寮屋劏房戶湧現,隨著寮屋區人口增加,他們提倡增加寮屋區社工隊數目及每隊人手,以拓展社工隊服務範圍及應付日增居民需求。
攝影:鄭子峰、阮秀君、徐嘉蒓

寮屋不可改裝成劏房,劏房戶因非合法居住,遇上問題時,往往不敢向外求助,需社工隊主動接觸,提供支援。(鄭子峰攝)

本港支援寮屋區的社工隊,隷屬於社署的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社署發言人表示,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成立於1970 年代,由非政府機構推行,旨在支援於社會設施及福利服務不足夠的過渡性社區,包括臨時房屋區、寮屋區、平房區、水上寮屋等。計劃目前共有17工作隊提供服務,有16隊支援寮屋區,餘下1隊支援其他類型房屋。

不過,多名前線社工指出,本港多個地區雖有寮屋群(例如粉錦公路旁),但並非計劃的服務範圍內。其中一名社工指,這類寮屋群多數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且沒有村長或居民組織,寮戶社區網絡薄弱,一旦遇上天災,未必懂得求助。

颱風後,觀塘茶果嶺寮戶自發清理塌樹。(鄰舍輔動會提供)

非服務區長者 攀屋頂清理塌枝

粉錦公路丙崗圍外的寮屋區,由數間雞舍或豬舍改建成劏房戶,住有約7名60至80歲長者。上月颱風「山竹」吹襲後,其中一間寮屋被樹枝壓住,居於該處的60多歲婆婆,報警後未獲理會,及至第五日,不抵蚊蟲滋生,即使平日走路一拐一拐,亦要自行攀上屋頂,清理塌枝。其女兒阿玲表示:「當時看到媽媽這樣做,真是嚇倒了,擔心她跌下來,但我又不在附近,於是唯有報警。」

她續指,媽媽所居住的寮屋區,不是服務範圍,沒有社工隊亦沒有義工幫手,什麼都靠自己,自生自滅,「好像這次,塌枝引來大量蚊蟲,媽媽數日都被咬到睡不着,但沒有人幫忙,於是想自己出手,真是很危險。」眼見寮屋區長者漸多,阿玲曾爭取在該區增設社工隊,但最後無功而回。

有社工隊支援的寮屋區,社工在風災前後已可聯絡區外教會和學生團體等,組織義工隊,在災前協助居民將家電搬運到較高位置,或災後幫忙清理塌樹等等。

多區社工隊聯繫義工協助

救世軍寮屋發言人指,1993年起支援元朗牛潭尾鄉村逾3,000名居民。颱風災後,該區逾80戶停電超過24小時,部分住戶水浸,被吹走住屋屋頂,因部分居民年紀老邁且子女早已遷出,無法獨力處理凌亂的環境,已動員村內外的義工一同協助。支援大澳棚屋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則指出,大部份居民的棚屋在義工協助下已經完成清理,現時有個別兩、三戶棚屋居民,需要較長時間跟進維修。

協助鯉魚門寮戶的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高級經理謝素虹指出,中心會協助寮戶就維修居所,更換損毀家電等需要申請補助,因寮戶多數收入不高,數千元都是負擔。

而負責支援茶果嶺寮區的鄰舍輔導會中心主任吳賢湛則表示,風災時區內有警方及民安隊支援,風災後茶果嶺村民自發清理塌樹,社工隊亦有協助,區內主要通道塌樹多數已被清理。他續指,平日會舉辦社區活動,例如為長者量血壓,聯繫街坊,增加區內凝聚力,一旦遇上天災,村民亦願互相幫助。

梁生直言,劏房只有百多呎,環境惡劣,睡在化糞池附近,後來自行修建成,填平糞池,再將劏房改成現在模樣。(鄭子峰攝)

居住環境差 劏房戶:化糞池在身旁

60多歲港人梁先生,2年前生意失敗,身無分文下,被迫遷入新界其中一間寮屋劏房獨自生活。現時2間100多呎的木板房,便是他藏身的地方。他形容,初時環境極為惡劣,前往房間通道原是化糞池,而房內只有一張膠墊放在泥地上,「睡覺時都有蟲經過。」

活在這「木箱」之中,曾經令他陷於抑鬱,亦不知向誰求助。及後有社工隊主動接觸他,慢慢變得積極,覓得保安工作後開始做床置櫃,給劏房修建至現時模樣。上月颱風吹襲,家前的木板都吹歪,外出的路更被大樹阻塞,加上鄉郊農地鮮有燈光,他晚上回家時要摸黑穿樹隙而過。平日他步行上班都花近一小時,風後那天他也忘了出入走了多少小時。

前線社工指,類似梁生的劏房戶近年大増,但社工隊人手未有增加過。按社署發言人資料,每隊鄰舍計劃工作隊估計的人手編制,包括1/5名社會工作主任、1名助理社會工作主任、2名社會工作助理及1名文書助理,非政府機構可靈活運用資源,安排各鄰舍計劃的員工架構。

學者倡增社工隊人手

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陳國康認為,政府有需要增加支援社工隊隊伍數目及每隊人手。他指出,政府在建設社區設施與配套及按人口編制規劃時,是不會考慮寮屋區的需要,「建社區中心,並不會建在寮屋區旁。」

他補充,寮屋是戰後初期,難民湧入的產物,這類房屋非本土文化特色,政府對寮屋的政策是不保留、旨在控制數目。現時寮屋區人口增加,需要增加社工組織,提供基本福利支援點。

社署發言人指出,一直關注寮屋居民的需要。隨着整體社區建設和社會福利服務的顯著發展和改善,現時的福利服務已涵蓋各區,除鄰舍計劃外,政府及非政府機構亦在地區上為市民提供各項設施及福利服務,包括為寮屋居民提供所需支援。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社區組織幹事陳穎彤指出,現時租金無憂止飆升,部分家庭為節省開支而由唐樓劏房「下流」至寮屋劏房,倡增加支援寮屋社工人手,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阮秀君攝)

寮屋劏房戶增

他又指,近十年低收入或新來港人士遷至區內居住,以前一些空置屋都住了人,甚至有「一家遷出,三家遷入」的情況,觀察到區內人口增加,但這類居民行踪較低調,難以估計增幅。而社工隊平日亦會協助他們申請街燈、維修渠蓋、交稅填表等。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社區組織幹事陳穎彤指出,現時租金無憂止飆升,觀塘唐樓都要五千至六千元,但政府對低收入家庭援助極少,且關愛基金取消發放「 N 無人士生活津貼」,令他們生活壓力大增。惟公屋輪候期愈來愈長,等七年都「不出奇」,部分家庭為節省開支而由唐樓劏房「下流」至寮屋劏房。

她舉例,於北區部分地區原本只有3條村,但組合屋、新搭建寮屋及寮屋劏房增加,區內增至5條村,人口直線上升。

寮屋區為過渡社區,社區規劃設施欠奉。(阮秀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