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逆流大叔】九七全行被炒、退役遇股災 華籍英兵的跌蕩人生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藍色港英旗上的白色城牆換成紅星白色紫荊花,華籍英兵正式成為歷史。對這批歷史遺兵,不同勢力有各自的投射與想像,有人忌諱華兵身份政治不正確,亦有人藉他們緬懷老香港。悠悠21年過去,放下皇家軍帽以後,最後一批華籍英兵如今都成了「中佬」。一套尚未落幕的《去年煙花特別多》,隨時代跌蕩的中佬又面對著怎樣的人生?
(此為華籍英兵俱樂部系列之二)

前水兵冼鼎光(阿冼)與陸軍謝麗新(阿西)經常在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所出現。(曾詩琦攝)

九七過後無港兵 1,500個中佬齊轉工

前水兵冼鼎光(阿冼)、程漢偉(阿程)與陸軍謝麗新(阿西)經常在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所出現。三人均是戰後入伍的華籍英兵,阿冼在會所全職工作,最近正為會所冷氣機漏水,弄濕牆上的老兵相片而煩惱,阿程與阿西則經常抽空到訪,伴老兵前輩蔡彼得下棋聊天(詳見上文)。華籍英兵講述入伍年份喜以二戰為分野,他們介紹時會稱自己屬戰後入伍的一群。

阿冼最近的煩惱是會所有一部冷氣漏水,弄濕牆上前輩的肖像。(高仲明攝)

戰後入伍的華籍英兵,面對冷戰的大環境下,多無出國參戰經驗。他們的職責主要協助香港防務治安、災難救援、堵截走私、處理越南船民等工作。一名陸軍二級准尉指,8號風球時他們要留守軍營等待指令。

+1

1984年冬天,鄧小平向香港人承諾「50年不變」,但面對政權交替,華籍英兵首當其衝成了轉工軍團。浸大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曾在《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中指,1990年代駐港英軍中約有1,500名華兵,當中1,200人為香港軍事服務團,其餘為皇家海軍人員。駐港英兵的部份職務其後雖由各紀律部隊分擔,但這批香港兵並無調職機制,無法「順利過渡」至其他政府部門。若要投考紀律部隊,華兵則需經正常程序重新投考。

退役中佬的煩惱:盛年轉工變新仔

駐港英軍於1995年成立退伍小組負責華兵退伍安排。58歲的前陸軍阿西曾於香港軍事服務團服役12年。面對九七大限,當年30出頭的他選擇於1992年自願退伍。離開軍隊後,他再考取車牌,轉職運輸至今。

阿西憶述,當年加入陸軍是因為一大班朋友在酒家談起從軍。怎料搭枱茶客竟是軍隊的招募官,茶客搭嘴慫恿:「好呀!當兵好呀!」大夥柴娃娃就去投考軍人。(曾詩琦攝)

軍隊一般服役22年為上限。假設華兵18歲入伍,40歲便是他們退伍的時間。服役海軍24年的中士官阿程於1994年退伍,他指不少軍人退伍時頗為尷尬,「41、42歲係家庭最需要你嘅時間」。軍階無法換成商業世界的年資,40多歲的中佬或被逼或自願下轉行,部份華籍英兵薪金與職位往往較軍中及同輩低一大截。華籍英兵中年危機原來是一邊養家,一邊從零建立起自己的事業。

少年軍隊情意結 為興趣投身海軍 

《中英聯合聲明》為華籍英兵定下明確的「行業前景」,不過卻有人明知大限將至,仍選擇投身沒前景的夕陽行業。現年50歲的阿冼,目前在英國皇家退伍軍人協會(香港分會)任助理秘書,負責會務及與各大領事館聯絡等文職工作,但他筆挺的站姿還是隱約透露出他曾從軍的過去。阿冼自少接觸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少年領袖團,機緣巧合下讓他對軍隊有種情意結。儘管深諳九七後再無當兵一途,他仍為著興趣於1991年從義勇軍轉投皇家海軍,「做到1997年handover」。阿冼憶述當年服役至1997年3月31日,但1996年底已獲休假,「幾好㗎,即係放咗成3個月假」。

阿冼當年為著興趣毅然於1991年投身皇家海軍,後輾轉到會所工作。上周五,退伍華兵在會所歡聚,阿冼則忙於準備酒水招待前輩與舊同袍。(高仲明攝)
+5

阿冼的求職生涯遂隨香港社會而變動。退伍後,阿冼一邊進修,一邊從事大型音響工程,閒時還去當青少年訓練義工。惟2003年遇上SARS,工程業生意慘淡,昔日當義工而認識的朋友介紹他加入NGO,阿冼再一次把興趣變全職,從事青少年服務。至2005年接觸退伍軍人聯會事務,今年轉職至會所工作。在九七與SARS浪潮下失業、轉工,華籍英兵一如其他港人一樣經歷高山低谷。

香港退伍軍人聯會主席、前陸軍上尉林秉惠(Albert)指,英軍會訓練每名士兵一種技能,亦設就業處安排華籍英兵將來就業。據他了解,當年華籍英兵轉職率為100%。

華籍英兵的人生隨主權移交經歷高低跌蕩。(曾詩琦攝)

退役遇股災 退休金蒸發一半

戰後,軍方改革退伍制度,容許軍人退伍時拎取一筆過退休金。服役24年的阿程指,1994年一筆過拎取123萬退休金,「不過當時已經買唔到樓」。 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前夕,股市暢旺,不少退役士兵轉而拿著一筆過退休金投資。「嘩,講起九七就慘啦!」阿程和阿西異口同聲道。「好多人(華兵同袍)俾8號仔搞到好慘,身家冇咗一半。」他們口中的8號仔是香港股民的「集體回憶」,當年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00008),2000年高位達140元後狂瀉不起,至今仍徘徊數元低位。

戰前戰後福利大不同

戰前入伍的華籍英兵大多在戰時服役,這批曾為香港防衛的華人戰後多獲港英政府禮待。目前,特區政府延續傳統發「長俸」,按《香港太平洋戰爭紀念撫恤金條例》向二戰期間曾為港作戰的士兵及家屬每月發放撫恤金。《01社區》曾向勞工及福利局查詢,目前撫恤金受益人有161名,現行的單身成人撫恤金每月7,899元,已婚夫婦撫恤金每月13,274元。戰後英軍改革,華兵則拎取一筆過退休金。

阿程(左)笑言,當兵是為了環遊世界,「嗰陣冇廉航㗎,香港小姐夢想係做空姐!」。(曾詩琦攝)

為環遊世界參軍 服役24年走遍地球

戰後華籍英兵參軍的原因各異,但參軍並非一定與光榮有關。阿冼為了興趣投身海軍,在皇家海軍待了24年的阿程笑言,當兵是為了環遊世界。「嗰陣冇廉航㗎,香港小姐夢想係做空姐!」

阿程憶述那是乘飛機會穿西裝上機的年代,頂著軍帽行船的歲月,阿程走遍新加坡、澳洲、英國、南美、非洲,甚至遠至大西洋上、拿破侖被放逐的地點聖海倫娜島。「海軍募兵poster都係寫See the world !」

(曾詩琦攝)

薪高糧準 好過當差

研究華籍英兵的鄺智文博士受訪時指,當年當兵是一份優差,人工高,形象好,「按當時context,當兵係好過當差」。退役海軍阿程直言,當年社會沒太多就業機會,「好多人當兵都係為啖飯」,軍方準時出糧、提供伙食就成了吸引港人當兵的原因之一。

華藉英軍仲有居英權?

居英權曾是港人關心的議題。1982年,社會出現關於華籍英兵居英權的討論。當年二戰退伍軍人會有份領頭討論,最後曾參與二戰華籍英兵均獲居英權。不過有趣的是,這批軍人雖為同袍爭取居英權,但更多視之為應有的權利,而非真的渴望移民。例如目前二戰退伍軍人會永遠榮譽會長蔡彼得本身亦曾多番婉拒來自加拿大、美國的移民邀請。而戰後華兵則取計分制,由英國判別是否合資格享有居英權。

阿冼對軍人有一種情意結。(曾雪雯攝)

再見米字旗:主權移交、軍隊解散

1997年駐英港軍撤出香港,海陸空三軍華兵同告解散。為興趣從軍的阿冼,1997年抽中門票,在雨中撐傘呆呆地看著藍色港英旗換成紅色特區旗。最後一批華籍英兵對主權移交又有何感覺?作為1,500名華兵中的一員,阿程解釋對部份軍人而言,當兵只是一份俸祿優厚的工作,工作時自然不會只有美好無垢的回憶。

阿程指常與英籍士兵交接的海軍,經常直面英軍與華兵的階級衝突。他憶述當年船艦上有英兵下令不准講廣東話,雙方爭執打交,最終英兵只消說一句「你看看船尾支旗」便分出勝負。但無論經驗好壞,主權移交當晚,阿程還是坐在電視機前,看著「船尾的旗」徐徐落下,為華籍英兵的使命劃上句號。於他們,華籍英兵是他們人生的一部份。

在政權交替的大時代,華籍英兵成為殖民地年代的最後職業。奇特歷史產物隨時代沒落,退役華兵身分尷尬,但生活亦沒有如電影般觸目驚心。曾頂著皇家榮耀的壯漢,褪下軍服,變成平凡的中佬,忙於糊口育兒。大隱隱朝市,退伍中佬在街巷中與你我擦身而過,沒於鬧市,在躁動的年代謹慎而行。「香港人適應力好強㗎!」退役24年的皇家海軍如是說。

50歲的阿冼放下軍帽,在街巷中與你我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