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河保育角力 環團、街坊與政府拔「河」
1988年以前的東涌,還有人種米種菜,灌溉靠河水,保護河流理所當然。今天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環團奮起力爭保護河溪環境,興建河流公園,為的是保育河流生境和物種,而說到最後,人類的生活亦須依賴生態資源。
保育東涌河的故事,證明一切互相依存。香港人是時候回歸生態,為生物為自己,爭回一口清新空氣,一片棲息地。
攝影:吳鍾坤、龔慧、受訪者
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博士形容,東涌河已是香港買少見少的天然河流,要是將東涌河分成100份,當中只有約4份被人工化。東涌河10多年前因防洪工程,其中一段被渠道化,但天然流段所佔比例仍然很高。
東涌河值得保育?
東涌河起源自香港第二及第三高的鳳凰山和大東山,垂直計起有900米高,河水平均長度約4.31公里,是一條短而陡斜的河流。由於河道流經不同生境,因此生物多樣性頗為豐富。東涌河的中、上游屬水務署集水區,水質受到保護。村民亦着意保護附近一帶的林木和種植果樹,均對保護河溪環境有莫大的幫助。
無論在東涌河的上、中、下游或河口,都可發現豐富的物種,而東涌河的魚類種數,更是全港河流之中第二多。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的環評報告亦指,曾在河段發現具保育價值的北江光唇魚和紫身枝牙鰕虎魚,而河口位置有大片紅樹林,馬蹄蟹、海龍、海馬及易危物種斑灰蜻都聚居於這裏。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於2012年推出,8個環團包括綠色力量、創建香港、長春社、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等,聯合向政府爭取保育東涌河,並沿着整條天然的中、下游河段,興建河流自然公園。
小進步 在規劃階段考慮保育
對於今天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環保團體提出要保育東涌河流,反對在河口高生態位置填海,並要求政府購回河流附近的私人土地,以興建河畔公園來加強保育。計劃在第三階段公眾諮詢時,政府剔除了東涌西填海工程,而河口位置及部分高生態河段兩旁亦劃入「保育帶」或「海岸保護區」,亦會保育漁村風貌和古蹟,發展生態旅遊。不過,政府未有完全按環團建議回購沿河土地,更將環團建議劃為自然河流公園的範圍,縮短至只有現時已被人工化的一段河道。相比從前發展時先將河流渠道化,是次發展規劃的確接納了部分保育建議。
不過鄭博士認為,是次規劃雖有進步,但未算理想。他表示:「河道兩旁各預留30米作泥土植披,但這30米以外的用地大多被規劃作住宅區,亦即是說,將會變成石屎地。」他解釋,保育河流除了要保護河床和河濱之外,還要保護河盆。要是整個河盆變成石屎,雨水無法滲入土地,水惟有經石屎地流入河中,過程少不免會攙雜大量污染物,可能影響水質。
從何時起 我們忘記了東涌河?
在60、70年代的香港,仍有不少人務農,當時大嶼山及東涌,曾是一片金黃色稻穗。1988年的港台節目《鏗鏘集》,就曾訪問香港最後一位米農發叔,他在東涌種米,除利用河水灌溉外,還到河口摸蜆捉蟹,過着靠水吃水的生活。
「從前河流就是食水、灌溉,甚至是水車動能的來源,但現在扭開水喉就有自來水。城市化令人離開大自然,令我們認識大自然變得間接。我們對大自然太過take it for granted,以為大自然美好的東西會自然存在,於是大肆發展,河水就變臭。你看城門河,政府已花了幾億、十幾年時間來進行復修,就是為了回復河水水質。但直至現在,你敢吃那裏釣到的魚嗎?為什麼要復修城門河?一定是對政府和市民有意義才會做。這等如承認了一條乾淨的河流對人有意義,但現在要回復原有水質已無可能,改善水質如此困難,還未說到河貌呢!為什麼發展前想不到這一着呢?」在責備的語氣中,我感到鄭博士對生態的着緊。
從有機耕種到保育河流
扭開水喉,就有自來水流出,人們對保護河流的意識減弱了。我們以為自己不再需要河流供應食水和灌溉農作物。那還有什麼原因能叫人珍惜香港的天然資源?
「生態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要人關心生態,總要有個誘因。」生態作家「馬屎老師」同時亦是農場規劃和永續農業老師,他認為農耕或許能成為切入點,令香港人關心保育生態。守護大嶼聯盟成員Miffy和「東涌人」Facebook專頁成員小燕,就在東涌河谷的石榴埔,租了一片農地來耕作,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東涌河和生態。
毒菜喚起保育意識
這天,記者來到這片約一千平方呎的農田,田埂之間是一行行的水坑,田中央還有一個小水池,水從這裏緩緩湧出。80後農夫小燕正提着一個水桶,從小水池打水灌溉。「我是東涌逸東邨居民!」小燕簡單介紹自己和這塊田的關係。她在公餘時間來料理農田。
小燕直接在泥土上鋪上雜草和廚餘,再鋪上乾草,焗它兩、三個月,就可做成堆肥。「我學的是永續農法,但媽媽和其他東涌街坊未必用這個農法,她們部分人曾在鄉下耕田,有自己的耕田方法。」小燕解釋,差不多有100人來幫忙開田耕種,大部分是東涌街坊,一個帶一個來。即使小燕和街坊各用不同的農法,但他們都有共識。「我們都盡量堆肥,絕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
街坊認識河流的重要
這塊田復育生態之餘,更嘗試凝聚社區,計劃的發起者是這塊田的田主。他一口氣說出田裏發現斑腿泛樹蛙、蟒蛇、青竹蛇、虎斑蝶和白鷺等。「去年還有魚!最近發現螢火蟲,尾巴閃綠色燈,未清楚是什麼品種。這些生物都在開墾水坑後出現。」
田裏水坑的水,由鳳凰山流下,田主認為,河的支流亦應該要保護。「支流流經的地方又多又廣,耕田的街坊都知道水坑的水,最後會流入東涌河,她們馬上理解要是中游受到污染,下游和河口都會遭殃。她們住的逸東邨就在河口附近,要是臭水塞滿河口,自己也不好受。」來耕田的主要是住附近的婦女,她們對生態很陌生,田主嘗試從農作物開始解釋。「不用化學農藥和肥料耕種,種出來的蔬菜至少食得安心。田內沒有農藥,各種昆蟲漸漸飛來,她們開始喜歡這個景觀。來耕田的人,在大自然中發掘自己和環境的關係。街坊在田中感到自在快樂,證明人也需要Habitats(生境),而不是住在四面牆壁的屋內就足夠。」
若把農田建成河畔住宅……
由東涌街坊合耕的田,雖然未必完全用上永續農法來耕種,但馬屎老師認為這種考慮到生態的復耕,也能對支持河流和周邊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這塊農田中有水池、水坑,不同的生物如蝌蚪、青蛙、蜻蜓和瀕危的鐮刀束腰蟹等,都選擇在這裏棲息。
這些生物跟農地的水坑和水池不可分離,證明這片農地其實也在支持生物多樣性。如能具規模地復育農地並施行完善長遠的規劃管理,有助穩定生物的數量和環境。要是這塊地用來建低密度住宅,這些生物就會失去了棲息地,減少了牠們的生存空間。」
但可惜的是,這片農地的所在位置,正正就在「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中,將由農地變成鄉村式發展的用地。合耕農夫和守護大嶼聯盟成員Miffy,對於這片田日後可能被發展成住宅感到非常心痛。「我們多次在公眾諮詢期間提出意見,要求要保留農用地,政府都沒有回應。每次說要保留農地,政府都只是敷衍我們。」Miffy連連嘆氣,「無奈」一字說到嘴邊又硬吞回去。
「住宅和河畔公園太相近,民居的廢水會否流入河中?石榴埔在河谷位置容易氾濫,要是建起住宅,為了防洪,會否將河道周邊的地方變得更為人工化?東涌西仍有活躍農地,正在河道公園附近,為何不一併保留?或可增設假日農莊,讓市民來河畔公園時,多一個地方消遣。我想來到河畔公園的人,都不希望公園旁邊就是別人的豪宅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