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屋冇書讀2】水泉澳學童硬食離地規劃 粉嶺屯門將中招?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近年新屋邨入伙與邨內學校落成總有時差,安達臣發展區並非孤例。位處沙田半山的新屋邨水泉澳邨,山城無校,入伙之初不少基層市民同樣曾為下一代的學位奔波。有區議員批評,當局對沙田區學額不足問題後知後覺,質疑決策者並無落區瞭解實際情況。

水泉澳邨位處山上,鄰近馬鞍山郊野公園。(資料圖片)

水泉澳邨是近年落成的沙田大型公共屋邨,2015年起入伙。邨內18幢大樓可容納近30,000人,截至2018年6月,約28,700人遷入水泉澳邨。一如安達臣發展區新屋邨的情況(詳見上文),水泉澳邨亦有建校落後於入伙的時差。水泉澳邨規劃時已預留學校用地,興建1所小學及3所幼稚園。不過,教育局於2017年3月方始邀請團體申辦新校,而邨內第一所小學預計於2022年中始落成啟用。換言之,小學落成之日,第一批遷入水泉澳邨的小學生已準備升中一。

水泉澳邨小學落成之日,第一批遷入水泉澳邨的小學生已準備升中一。(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葉建源:學校滯後於新屋邨屬人為問題

針對此問題,教育局今年8月撤回辦學團體申請重新招標,要求新辦學團體需提早於2018/19學年,使用大圍前循理會美林小學空置校舍提前辦學,待2022年新校落成後才正式遷往水泉澳新校舍。美林小學與水泉澳邨相距4公里,步行加轉乘港鐵至少36分鐘車程。

東華三院早前獲分配在沙田水泉澳的新校舍,新學校將暫名為「東華三院水泉澳小學」。圖為東華三院執行總監蘇祐安(左)、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中)、東華三院學務總主任吳奇壎(右)。(資料圖片)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曾於報章撰文批評,學校滯後於新屋邨落成屬人為問題。他指出,政府早於2005年已着手籌建水泉澳邨,2015年中至2017年上旬全數入伙。從入伙到落成學校,兩者相距足足5年,現有的小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也無緣享用新校舍。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曾於報章撰文批評,近年學校滯後於新屋邨落成屬人為問題。(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區議員:政府無做規劃及統籌 出事才向地區拿數據

山城無校,落戶水泉澳邨與安達臣發展區的小朋友同樣為「先入伙,資金後置」的受害者。沙田乙明區議員丘文俊以一個「慘」字形容入伙之初學童為小一學位奔波的情況。傳統名校區沙田向來是超收重災區之一。水泉澳邨2015年入伙時,丘文俊開始接觸邨內學童求助個案。「2016年簡直係重災區」,他指當年91校網,不少學校為應付插班生,由一班25人的小班增至一班33人,「當年塞爆晒沙田區學位,加人嘅加人,加班加到6、7班」。

2017/18學年與2018/19學年是升小一的人口高峰期。去年同時碰上水泉澳邨的入伙高峰期,最後一批、6座大樓正式入伙。翻查資料,近年沙田校網的學額持續爆滿,需向鄰近校網借調學位,去年受影響的學童超過430人。據丘文俊了解,曾有學童因91校網爆滿,獲派至跨區89校網的馬鞍山偏遠小學。由於從水泉澳邨出發,距離有如黃大仙至深水埗,最終有學童選擇留在舊居的「原校」繼續升學。

丘文俊批評當局對沙田區學額不足問題,後知後覺,形容為教育政策的失敗。(資料圖片)

他質疑政府部門間並無預先做好規劃及統籌工作,公屋輪候早有部份公屋戶的住戶人口資料,但教育局預視的學童人口估算並無考慮新屋邨遷入人口,只計算區內幼稚園三年級升小一的學童數目。丘文俊批評,當局對沙田區學額不足問題後知後覺。他認為前線做決策者並無落區瞭解實際情況,每每等到問題發生,教育局方始向地區拿真實數據。

水泉澳邨目前容納近28,700人口,邨內有不少適齡學童。(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教育局坦承新校舍啟用未必與居民入伙同步

《01社區》曾就新屋邨興建校舍進度落後於屋邨入伙問題,向教育局查詢。教育局發言人回覆時稱,在現行的機制下,規劃署在制定城市規劃藍圖及規劃大型住宅發展區時,會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載列的指引,按規劃人口和社區服務需要,預留土地作學校用途,並會在規劃過程中諮詢教育局。

就新公共屋邨預留的學校用地,教育局須考慮地區未來發展、按政府統計處定期更新的人口推算及規劃署發表的人口分布推算,而編製學齡人口推算、現時各級學生的實際人數及學位數目、現行的教育政策及其他會影響學位供求的因素等,再考慮營辦新學校或重置現有學校,及何時啟動建校工作。

安達、安泰兩邨位於安達臣道發展區,學童同樣正等待邨內第一所學校的落成。(資料圖片/曾雪雯攝)

教育局指一所新校舍由規劃至啟用,當中涉及多個程序,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同變數及不確定性。因此,坐落於新屋邨的新校舍設施的啟用日期未必與居民入伙時間同步,特別是當有關地區仍有剩餘學額或預計有關需求為過渡性質。但當局稱,為了不斷完善規劃機制以配合社會的期望,教育局會與相關部門加強溝通,以期相關學齡人口推算能因應大型屋邨的發展及最新入伙時間表作適時更新,以及探討盡早決定是否營辦新學校以啟動有關建校工程的可行性。

近年,新屋邨位多位於較偏遠的位置。學校設施與屋邨入伙面對人為「時差」,待學校落成之時又錯過最需要學校設施的小朋友,資源錯配的情況不斷重複。水泉澳邨與安達臣道發展區,3條屋邨在山城開荒的故事,在街坊努力適應下,漸漸步向歷史。

他們的經驗又能為緊接而來的粉嶺皇后山與屯門54區發展項目帶來甚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