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18】藝術家貼地追蹤電車三年 結集出書盼港人共鳴
本地藝術家黃曼玲(Irene Flanhardt)花三年時間,在春夏秋冬及每日不同時分追蹤拍攝電車。這項目原本由場地展覽公司數年前邀請Irene參與創作並舉辦展覽,起初Irene對這電車一竅不通,如今已變成電車迷,今年更把作品結集出書。
於澳洲讀美術出身的她說,藝術一向予人高深難懂的印象,是次她的目標是讓大眾看懂有共鳴。她說以電車為主題,不僅畫幅畫或影張相般簡單,叮叮為港人熟悉的「老傢伙」,她更想帶觀眾看電車的另一面。Irene於是向電車公司申請,說明創作概念,獲准進出車廠,拍攝首班車開出至電車凌晨入廠、每日檢查保養、路軌維修至電車製造等過程。
攝影:龔嘉盛、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電車女車長的故事:【電車女車長】全港僅27名 街坊罕見稱奇:嘩咁熱妳頂得順?
新書結集Irene三年來拍攝的200多張電車相片,另一部分更是她親身訪問車長收集車廂奇遇經歷,及他們和一班車廠人員、管理層背後的故事。她自言自記錄電車以來,對這「老傢伙」日久生情。
「老嘢」見證香港盛衰:佢唔係交通工具咁簡單
1904年啟用的香港電車為本地首個大型陸路公共交通工具。「佢有114年,我哋加埋年紀都唔夠佢大,就算你話佢慢,佢都係值得尊重。佢同香港共度艱難同開心嘅時間。」Irene在訪問資深車長時得知,電車如何經歷六七暴動被炸毀、到2005年世貿在港舉行會議時,韓農以電車當示威屏障,「佢見證香港盛衰,一路見住港島條線點樣繁榮發展開去。」
Irene以前覺得叮叮沒甚特別,「好理所當然嘅交通工具,去港島就有得坐啦。」但原來香港電車的製造和經營模式為全球罕有。「香港電車是獨一無二雙層的,在香港設計和製造、車隊也由同一間公司管理,全世界很少交通運輸公司如此一條龍營運。有些可能要在鄰城或另一個埠造車,再由另一家公司經營。」
Irene眼見一班電車職員視每輛電車如孩子般照顧,又像醫生般檢查保養,生銹或油漬也逃不過他們細心的觀察,「我在旁紀錄拍攝,它(電車)漸漸也變成我的老朋友,現在見到會覺得它有靈魂,並非一個交通工具般簡單,感覺微妙,我們好像認識很久。」
她說比起其交通工具,電車猶如「走動的佈景」。「它不是困在車廂裏,外面漆黑一片,而是沿路看到很多街道風景、廣告招牌,換上一幕幕活的活動佈景板。」而且,Irene覺得,乘客與車長的距離很近。「乘客對這老傢伙有感情,與車長也有感情,朝夕上車時也相見打招呼。它(電車)已融入社區,成為鄰里之一。」
以藝術角度記錄電車 「若大眾能看懂,我會好開心」
以往也有不少本地電車迷出書記錄叮叮,如香港電車迷會會長李俊龍的《香港電車:叮囑110年》及其他合著電車書,內有叮叮百年歷史的珍貴圖片。是次新書作者Irene卻希望從藝術角度看叮叮。「我唔係咩攝影大師或電車專家,好多機械技術知識都向電車職員討教認識。我係懷住一個謙卑嘅心去紀錄叮叮,佢喺2015至2018年係一個歷史印記,capture(捕捉)一啲佢嘅相。」
從事藝術工作逾十年的她說以往欣賞藝術作品,不時要看旁邊的創作描述才看懂。她這次決定貼地創作。「有啲觀眾鍾意估估吓覺得有趣,但我想大家睇得明電車呢樣嘢。如果每個人都睇得明我講咩,我會好開心!」Irene說。
點擊下圖看Irene如何花三年追蹤電車多個「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