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過路權】動物通道成功例子 星洲千萬建生態橋

撰文:吳韻菁
出版:更新:
新加坡在公路上蓋一條生態橋,重新連接兩個保育區,令動物能安全過路,並在兩個保育區之間活動。(圖:NParks)

相比其他地區,香港在「動物生存權」和「城市發展」的對立問題上,意識頗為落後。近年新界不斷發生倒泥頭、盲搶地事件,嚴重影響自然生態;而城市發展亦沒有做好規劃,大型基建如機場第三跑道,除破壞環境外亦入侵了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造成難以補償的破壞。而每有新建築或交通基建落成,當局只以「隔離」的方法來「管理」動物,完全漠視了牠們的生存權利。

現時不少國家在發展的同時,都會考慮到生態保育,最好的例子是聖誕島在公路加建「紅蟹橋」,每逢繁殖期,數以百萬計的紅蟹都會通過它橫過馬路。另外,毗鄰香港的新加坡,就有一座名為「Eco-Link@BKE」的生態橋,把武吉知馬高速公路(Bukit Timah Expressway)兩邊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及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連接起來,目的是擴大動物的生境,從而提升牠們的基因多樣性,提高生存機會率。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自然保護處處長黃墩華向我們解釋,其實早於1994年已構思興建這條「生態橋」,但直至2005年才獲再次提出。經過一輪公眾諮詢後,得到環保人士及公眾的廣泛支持,終在2009年通過生態橋興建計劃,Eco-Link@BKE於2013年落成。

生態橋建成後,政府用了近3年時間在橋上種植樹木,現時約有50種本土植物。(圖:NParks)

保護生物基因多樣性

這座橋自落成以來一直沒有開放給公眾參觀,為的是要用3年時間,在橋上種植本土植物,營造茂密叢林及不受人類干擾的環境,吸引動物習慣使用;直至去年底及今年1月才首次舉行生態導賞團,開放給市民參觀。今年3月起,當地政府開始每月舉辦生態遊,帶領遊人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

新加坡國家公園部門亦拍攝到有不同品種的雀鳥、蛇、稀有品種如小鼷鹿等利用生態橋。(圖:Nparks)

多年來,當地環保人士積極爭取興建生態橋,因公路分隔了動物的棲息地,對牠們的生存和繁殖造成莫大影響,減少其選擇交配的機會,令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收窄,容易出現基因遺傳病,削弱牠們在大自然裏的競爭和生存能力 —— 生態橋重新連接保護區生活的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距離新加坡市中心區約七英里,內有500 種動物和 840 種花卉。(圖:NParks)

有效防止路殺意外

根據新加坡國家公園部門紀錄,自從興建了這座生態橋,在公路被車輾死的穿山甲數目大幅下降。在1994年至2014年間,每年約有2隻穿山甲因交通意外而死亡;但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即生態橋建成後,穿山甲被輾死的宗數下降至零。此外,設置在橋上的攝影機亦拍攝到不同品種的雀鳥、蛇和稀有物種如小鼷鹿、馬來穿山甲等,利用生態橋來過路。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位於市區外圍,佔地400多英畝(162公頃),是新加坡最大的熱帶雨林,亦是500種動物和840種花卉的家園,具有重要生態價值,是當地動植物繁衍和保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這條生態橋全長只有62米,投放了巨額資金來興建,可說是一項不講求成本效益的工程,卻代表了文明社會對自然生態的重新尊重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