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怪名大盤點】We Go Mall、Mikiki之外 還有……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當有人跟你說「We Go Mall」時,你可能以為他在說「我們去商場」,但此句沒有冠詞,聽上去總感覺有點奇怪。原來這三隻字並非一句說話,而是馬鞍山新商場的名字。如有人跟你說,今天去「h.a.n.d.s.」或「Mikiki」,你又明白嗎?近年不只樓盤名愈改愈「騎呢」,一些地區商場在翻新後亦一改沿用多年的舊名。一覽香港眾多商場命名習慣,會否可以歸納出一些趨勢,窺探背後原因?

早期一些商場會用「中心」二字。(網上圖片)

傳統商場名較平實 2000年後多用外語

城市研究者、專頁《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論述》創辦人何尚衡說,早期商場多數設於商業大廈的基座,商場與上蓋物業的名字分野不大,有些直接在大廈名後加上「商場」二字,例如太子大廈、海運大廈,聽上去較平實。有些名字則蘊含中國文化吉祥的意涵,例如萬宜大廈。

八十年代起,商場盛行用「廣場」二字,挪用歐洲室外廣場「Plaza」的概念,將空曠的公共空間置於室內中庭,部分設有音樂噴泉,同樣模仿歐洲室外廣場風格,例子有荃灣廣場、新城市廣場、屯門市廣場。去到2000年後,很多商場連「廣場」二字以及中文名也摒棄,索性只取英文名,例子有apm、K11、The One、MegaBox、Emax、PopCorn。何尚衡認為,現時商場命名是市場策略的一部分,會連同整個行銷方向一同推銷:「發展商覺得取外語名就予人高檔或『潮』的感覺,像樓盤一樣。」

愈來愈多商場只取英文名字。(網上圖片)

考考你:Mikiki、We Go Mall點解?

一些商場名聽得令人聽得一頭霧水,例如位於新蒲崗的商場Mikiki,聽上去像日文,其實何解?其網站解釋:「Mikiki,日語解作"見聞",也就是Mikiki的主題:Shopperience--Shop+Experience」。不過究竟見聞跟購物有何關係?似乎未說得通。

為何We Go Mall叫We Go Mall?新聞稿解釋名字「寓意此處是一個共享美好時光的好地方」。不過,究竟這三個字如何看得出「共享美好時光」的意味?新聞稿又解釋「We Go」跟發展商之一富豪酒店集團之英文名字「Regal」發音相近,寄望這個項目跟酒店集團一樣發展得有聲有色。

+3

屋邨商場也講市場策略

近年商場掀起一陣改名潮,而去中文化的改名潮流,亦吹至屋邨商場。原來,領展將商場分成三等級:「都會」、「匯坊」、「鄰里」,規模最高級及面積大的六個商場都會重點重新包裝。六個「都會」級商場包括樂富廣場、赤柱廣場、黃大仙中心、TKO Gateway、T Town及H.A.N.D.S。TKO Gateway原稱厚德商場,在將軍澳有23年歷史,去年底被改名,當中「Gateway」其實與尖沙咀海港城內的港威商場英文名同名。位於天水圍頌富邨的頌富商場改名為「T Town」,而屯門友愛及安定邨兩個商場合併後就易名為H.A.N.D.S。H.A.N.D.S不是手的意思,原來是祝你「Have A Nice Day Shopping」,合併了五個首字母。

何尚衡認為,這些易名令到商場與地區脫勾,跟地區的關係變弱。近年,這陣風還吹到去屋邨街市,不少街市變為「市集」或「市場」,位於大圍的隆亨街市改名為「隆亨市集」,英文叫M.C. Box,跟最近開張的秀茂坪寶達市場一樣。

屯門友愛邨和安定邨商場改名為H.A.N.D.S,街市則取名「H.A.N.D.S街市」,不知道不懂英語的公公婆婆怎麼看?(領展網站圖片)

市民失去解讀權 老街坊唔識英文點算?

商場改名不只愈來愈多用外語,也令人失去解讀的語境。何尚衡說:「以前的名字,你可從字面用自己的知識解讀;現在你不聽發展商解釋,根本不會明白,變成解釋權在發展商手上。但不是每個人也會留意商場市場推廣部說什麼吧?也不會每個人都去尋根問底。」屋邨商場改了英文名,但老一輩未必懂英語,何尚衡說:「這樣對不懂英語的人不太friendly(友善)。」

其他奇名參考:

香港仔中心商場易名「ac」
中染新城易名「8咪半」
世貿中心易名「wtc more」
Chicの堡易名「W Pla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