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狂播歌及娛樂新聞聲浪令人抓狂 音樂愛好者:寧靜是權利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何瑞清博士是一名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他的耳朵好像長滿了觸角,小小的聲音溜進他耳裏,都可以讓他渾身不對勁。從兒時家裏那部電視機、小巴的收音機、街上買賣叫囂的聲音,及至現在港鐵車廂內的廣告、新聞、大堂播放的音樂。「總之,無論往哪裏,也被逼聽到不想聽的聲音。」香港太吵,還是其中一個令他曾經離開香港避走到瑞士的原因。「歐洲不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播音樂。」何說。

何瑞清博士指地鐵車廂播放廣告、新聞都是剝削聲音的人權。(資料圖片)

耳朵被強姦

在港鐵車廂裏,乘客的眼睛和耳朵都被廣告和那小小的電視新聞「強姦」。「一程車啲新聞loop三幾次,八卦新聞如邊個拍拖分手結婚,其實關我咩事呢?我自細對呢啲聲音就好反感。」

據運輸署指引,港鐵月台的多媒體廣播音量限制為70分貝(一般交通噪音標準),而大堂則沒有限制。至至車廂內,現時東鐵、馬鐵及西鐵均設有「新聞直線」視聽廣播服務,機場快線亦設有視訊系統。政府向港鐵公司發出指引,規定每一列列車要設有靜音車廂,並控制非靜音車廂視聽廣播系統的音量。

何瑞清說:「你唔想聽到啲聲音,但搭車咁急,你根本冇時間搵靜音車廂。」他還反問:「你自己要揾地方避,但點解唔係調返轉?」他指香港聲音人權的落後,就好比那些年未禁煙的年代。「細個時候個個都通街食煙,好似主流就食煙,你唔食煙,就自己避開。」他說日本車卡「唔會播咁多嘢」,「你都冇問過所有乘客,其實好霸道,霸佔一個空間。我畀錢搭車冇位坐之餘,仲要聽到唔想聽嘅資訊。」

「你都冇問過所有乘客,其實好霸道,霸佔一個空間。我比錢搭車冇位坐之餘,仲要聽到唔想聽嘅資訊。」(資料圖片)

早於2002年,於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管理及市場學系的吳華孔成立了「靜巴行動」。她曾接受《01社區》訪問時,指強制廣播是一種「不道德」的市場推廣手段,並向政府各大部門投訴巴士上Roadshow造成的滋擾。九巴回應指路通訊各項廣告收入已全數計入營運賬目,用以補貼票價。而運輸署亦規定巴士車廂內除了靜音區,其餘區域的音量水平應與周遭環境相。「寧銷行動」發起人盧漢文曾接受《01社區》訪問時指,他們主張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應是預設的寧靜。吳華孔接受訪問時提及:「文明社會的預設狀態應該是寧靜的,而寧銷行動及靜巴運動只為奪回這人與生俱來本該擁有的寧靜。」

事實上,《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曾經刊登英國紐卡素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科學家的研究,當聽到噪音時,腦部負責處理聲音的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與應對負面情緒時顯得活躍的杏仁核(amygdala)會互相作用,並引發我們負面的反應。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陳仲謀醫生曾在報章上指,無論是輕微精神病患者,如神經衰弱,抑或患有思覺失調的嚴重精神病患者,大多數對噪音十分敏感,產生不安情緒。

他又留意到東鐵及西鐵線播放古典音樂,「喺上水車站留意到佢哋播《給愛麗絲》,由朝到晚開始loop,loop到你好辛苦。由入閘到等車,佢又唔係成首咁播晒,只係播一段,咁就好辛苦。」(陳芷慧攝)

狂loop《給愛麗絲》  好聽都變洗腦

2010年何瑞清回流香港後,曾到某豪宅探訪朋友,會所播放古典音樂。「一年後我再去,仲係播緊同一首。」他又留意到東鐵及西鐵線播放古典音樂。「上水車站播《給愛麗絲》,由朝到晚開始loop,loop到你好辛苦。由入閘到等車,佢又唔係成首咁播晒,只係播一段,咁就好辛苦。」狂loop就像《發條橙》,逼你聽到唔想聽就會變成一種懲罰,「本來呢首歌咁悅耳,不停播好似洗腦咁。」何瑞清自20歲起就愛上古典音樂,「所以,我梗係鍾意港鐵播古典音樂,希望可以令更加多人接觸。流行曲喺小巴、茶記已經有得聽。但有嘅就得一首歌,真係音樂的沙漠。」

現時港鐵指每天每小時會輪流播放五首樂曲,選曲比從前多,如卡農的《Canon in D》、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等。「小學生學習的音樂都唔止咁少啦!呢幾首音樂連小學生的乘客都滿足唔到!」

關於車廂音量問題,港鐵回覆車廂新聞聲量按實際環境需要調整,確保在寧靜與乘客獲取資訊之間取得平衡。

日本山手線各車站採用不同音樂發車聲

相反,日本車站音樂卻能令何瑞清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某些車站會以音樂代替「嘟嘟嘟嘟」作為發車鈴聲,提醒乘客列車將要開出,1990年代日本發車音樂己經廣受好評,蒲田車站的《蒲田進行曲》就是代表作。「日本山手線好特別,每站各有一首音樂。」令其最深刻的是高田馬場站的發車鈴聲,「那首個特別有旋律,好似卡通片嘅歌。」問日本人,才知原來是日本《鐵臂阿童木》的主題曲。高田馬場被稱為「阿童木區」,因為作者手塚治虫的工作室就設在那裏。「故事設定年份是2007年,而我那時在日本又剛好2007年,車站還擺設了阿童木的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