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券計劃改成六區通行 可跨區以勞動換糧油雜貨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常說:「時間就是金錢」;這概念放進使用「時分券」的社區一樣管用——「時分券」以時間作為交易媒介,街坊付出時間提供服務或貨品賺取「時分」,並換取其他產品或服務。
多年來,不同機構各自於天水圍、灣仔、觀塘、上水等六個地區推行社區貨幣,街坊僅能換取當區的服務或產品。上星期,天姿作圍、聖雅各福群會等六個團體宣布推行共同的社區貨幣「區區通」,以木製的手掌形貨幣取代時分券,並計劃每月在不同區域舉辦的墟市,讓街坊在其他地區都能用「掌」就換得生活所需。
攝影:柯詠敏

社區貨幣「區區通」有望為多區街坊提供更多選擇。

「一掌」換勺子、文具

陸燕容是灣仔舊街坊,在灣仔使用時分券十多年,曾換取二手衣物,煮食用具,甚至電視機。這天她帶了平時使用的時分券,到場換取新設社區貨幣「區區通」。有別於以往的時分券,手掌形的「區區通」以「掌」為單位,1小時等於6掌,「手掌」有1、5、10分等面值。

以陸燕容所屬的機構為例,即60時分券可換取6掌。這天陸燕容用75時分券換領了6個「掌」,再到墟市換取了蚊膏、勺子及磨沙膏。她說:「『區區通』令我們的選擇多了,亦可以與其他(地區)街坊交流。」貨品的「價格」由一掌至十多掌不等;天姿作圍成員鄭有誠稱:「與街坊商議定價的時候,經常會傾:『一個勞動小時值得換多少東西?』這次各個機構按貨品定價時,主要考慮是街坊的能力。」街坊可參與不同的社區活動,以勞動力換取時分——如天水圍的居民可製作醬料、落田種植;上水及灣仔設有車衣隊,而觀塘及葵青的街坊則能在中心當值。

舊灣仔街坊陸燕容十分欣賞「時分券」的概念。

相信金錢非唯一價值

年約50歲的陸燕容在灣仔聖雅各福群會做了13年義工,一星期約有5日於機構當值,能夠結識同區街坊外,更能賺取時分換取所需的用品。「一直很欣賞『時分券』的概念——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各取所需;覺得這16個字好有意義,所以一直做下去。」陸燕容這天身穿的衣物,均是以賺取的時分所換取的。她說:「金錢並非唯一的價值,每件物件、每個人的價值及能力有沒有充分發揮,才是最重要,你說對不對?」

天姿作圍成員鄭有誠說,「區區通」計劃於今年5月開始籌備,希望連結推行社區貨幣的機構,共同推動香港的社區經濟。縱觀團體在區內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甚具地區特色,但選擇始終有限。如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的「同路人互助網絡計劃」,以日用品、糧油食品為主,而天水圍的天姿作圍則多推出自製醬料、自家生產的個人護理用品。他說:「計劃的前提是希望街坊有更多選擇,並且讓他們認識其他地區的產品和服務。」

「區區通」將於未來半年推行試驗計劃,每月於各區舉辦墟市,鼓勵居民善用社區貨幣兌換所需產品。鄭有誠估計,計劃將有4至500人參與,並期望將來做到每區通行。

不同社區的時分券(左) 幣值各異,而新推出的「區區通」則成為統一社區貨幣,並於未來半年推行試驗計劃。

未來墟市日期
8月28日 天經地義生活館
9月17日 北區墟

各個機構的時分券換「掌」匯率

地區 機構 1小時=6掌
天水圍 天姿作圍 30基保券
觀塘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的

「同路人互助網絡計劃」

30時分券
灣仔/上水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土作坊、土作.時分)

60時分券
葵青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社區互惠銀行」計劃

60社區積分
太子 天經地義生活館 60生活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