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街市買餸難(二)】食環08年停建街市致領展獨大
天耀街市﹑良景街市﹑長發街市﹑隆亨街市……這些領展街市正面臨因大幅加租、因「提升業務」而改建為商場、或外判給連鎖集團如建華管理的命運。街市的未來是否不可改變?
面對街市爭議,政府多數重申領展是私人企業、讓市場決定。如果一個地區不只有領展街市,有其他公營及私營街市競爭,情況可能不同。
自2008年起,食物及衛生局便再沒興建公眾街市,背後原因為何?公營街市不足問題,揭示多個香港地區規劃的漏洞。
第三代新市鎮沒有公眾街市
舊區如荃灣﹑灣仔﹑北角﹑觀塘,買餸的地點不限於室內街市,不少售賣新鮮食糧的店鋪滿佈街道,很多在公眾街市附近營業,互相帶旺人流,有機地形成露天街市。
第三代新市鎮如天水圍﹑東涌﹑將軍澳及馬鞍山,商店集中於地鐵上蓋(如將軍澳)及屋邨商場,缺乏街道及地舖。多數街市跟商場連接,由領展所有。人口達八萬的東涌只有兩個領展街市﹑天水圍六個街市中五個也屬領展。
數字上天水圍似乎不乏街市,但從本系列首篇文章卻可見,一些天水圍居民感到領展街市太貴,貨品選擇太少,需跨區甚至過境到深圳買餸。政黨如工聯會及一些地區組織亦曾要求政府在新市鎮興建公眾街市。
09年 食環修訂標準 停建街市
現時全港有101個公眾街市,平均每區五至六個。以往公眾街市由市政局興建及管理,直至2000年市政局解散。九成公眾街市於2000年前啟用,2000年食環接手後,只興建8個新街市,2008年後沒有再興建。
以往規劃署明文規定,政府需為每10000人口須提供40至45個零售檔口。及後食物及及衛生局檢討街市政策,經規劃署修訂後,於2009年公布新的規劃標準:
「日後應按個別情況考慮是否闢建新公眾街市,以確保妥善運用公共資源。當局除了應考慮該區人口外,也應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包括人口組合、社區需要、附近公營及私營街市設施的供應、新鮮糧食零售店的數目,以及區內市民對於保留小販區的意願等。」
規劃署回覆,以上準則並不具備法定效力或約束力,「但政府各部門會通力合作,因應相關政策和資源分配的情況等相關因素,務求致力達到《規劃標準》所訂標準。」
食物及衛生局回應,建街市成本高昂,全面研究街市經營能力後,才考慮興建新街市。現時市民已有不少渠道購買新鮮糧食,包括私營街市,超級市場等。局方已檢視各區(包括東涌 、天水圍及將軍澳區)的情況,但現時沒有計劃興建新街市 。
學者:規劃署難要求食環跟隨指引
不過,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認為,若規劃標準沒訂「硬指標」,規劃署不能預留地方興建街市,並要求食環跟從。如今食環可以不建,規劃署猶如「宣佈棄權」。
現時建街市標準由食環自訂,規劃署只負責管理及修訂。伍教授認為,政策部門自訂指標,但部分指標定義模糊,政府部門有空間自己決定做與不做,但很多時候「政府部門覺得自己沒資源就不做。」
食環既能自己決定建多少街市,那麼規劃署的角色何在呢?
伍教授指,規劃署與各部門頂多平起平坐,因此沒權力規定相關部門一定要建立某種設施 ,「除非梁振英叫你做,否則只是維持現況」。這種規劃程序在伍教授眼中正是「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制度下各個部門都不用負責任,無人能問責。
她認為要改變現有領展獨大局面,政府應為街市供應提供「硬指標」,並在地區諮詢市民想要什麼形式的街市。
興建及管理公眾街市的權力及責任以往屬市政局,但該局於2000年解散後,決策能力上繳政府,區議會是諮詢組織。伍美琴教授認為,地區應有更多權力,因為政府「管唔掂」十九區,或沒有地區發展的概念,「市政局還在的時候,起碼有部門全盤負責地區事務,也有實施的權力。」
好街市令生活更有趣
現時公眾街市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屬於「零售設施」,而非「社區設施」。伍美琴教授認為政府不能把街市純粹視為零售設施,因為街市實有重要社會功能,能令城市更有趣﹑生活質素更好。
「政府部門的思維,沒想到跨部門的政策考量,但要建設有趣城市,生活有質素,如何去介定街市的位置﹑設計﹑與其他設施的關連,需要跨部門合作及跟社區討論。」
審計署曾於08年多次批評食環管理街市不善,但其實街市能令城市生活更有趣。此系列第三篇將探索民間如何讓街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