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群成野戰勝地 遍地BB彈樽裝尿液 保育組織:愈執愈無力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馬鞍山一大片山頭,曾是國共內戰時逃難來港的國民黨軍人、無家者、甚至神職人員的避風港。這批人的足跡令這裏在1940至60年代間,發展過繁盛一時的礦業。
礦場早已停止採礦,居民亦已遷出。礦廠、礦洞、教堂等五座建築,去年被定為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然而,這片歷史建築群近年成了Wargame熱點,一輪激戰過後,留下的是BB彈滿地、舊建築損毀、甚至地上一個個裝滿疑似尿液的膠樽。

義工們利用自攜或是鞍山探索館所提供的膠樽,收集地上撿到的BB彈。(林綺琪攝)

野戰過後遺大量垃圾

馬鞍山礦場保育團體「鞍山探索館」昨日招募了25名義工,清理礦場一帶、Wargame遺留下來的BB彈,及市民留下的垃圾。活動結束後,信義會就業及社區服務經理樊文韜(阿韜)向義工說:「今次執BB彈活動,或者會令大家愈執愈無力。」

他解釋,過往鞍山探索館亦會不定期動員,清理礦場一帶的Wargame「遺物」,以及估計是遊人進礦洞探險(注:進入礦洞危險同時犯法)後,留下來的飲食包裝、膠袋等垃圾。但他直言,每次清理後不過一周,白色的BB彈又再灑滿地,一眾義工心機形同白費:「一層之後仲有一層,執極都仲有。」

【香港有金礦?】全港半百礦場只得一個活化 可參考台灣金瓜石

義工:BB彈陷泥中難撿拾

昨晨展開清理活動前,馬鞍山下了一場大雨,泥土變得柔軟。7歲的敬知與母親一同來做義工,起初搶先開始清理,後來卻要提早數分鐘「收隊」休息,他說撿拾工作十分困難:「啲BB彈喺泥入面,要用手指挖出來。」敬知母親范太說,他們認同礦場的保育理念,加上希望兒子多接觸大自然,故一直也有參與馬鞍山礦場的不同保育活動。

最終25名義工共撿拾了約3.3萬顆BB彈,事後放眼泥地上,卻仍是白點處處。義工之一Kathy在活動後直言,撿拾工作很辛苦,認為喜歡玩Wargame人士亦應注意保護環境:「你射嗰陣啪啪啪就好開心,有無諗過個後果?」

范太(左)說,現在很多「宅男」也是自小手機、遊戲機不離手所致,所以她在兒子敬知(右)2、3歲開始,已經常帶他行山、參加戶外活動等。(林綺琪攝)
最後母子倆撿到的BB彈只夠裝滿四分之一個膠樽,敬知直言,要在泥中挖出BB彈比想像中困難。(林綺琪攝)

【馬鞍山礦場.一】93歲國民黨軍人逃難來港 2元日薪採礦險送命

歷史建築遭破壞 部分修補物料已無法購回

現時市面上仍有不少BB彈無法自然分解,市民玩Wargame期間亦不時破壞附近建築。阿韜說,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恩光堂,教堂的彩色玻璃過往亦曾被射破,但由於那種玻璃在香港已停產,最終在廣州才能找到同樣的玻璃作修復;礦村內的二級歷史建築天主堂,亦因為早年被人多番用作野戰場地,損毀嚴重下,其後被政府封閉,並聘用了保安員看守建築。

他認為,馬鞍山礦場、礦村歷史建築群不只標誌了香港早年的礦業發展;國共內戰時期,一批神職人員自內地逃難來港,在馬鞍山上住下來,並開始向礦村村民、礦工們提供物資上、精神上的支援,寫下了那個艱苦時期的其中一段救濟史。鞍山探索館日後亦計劃每季一次招募義工,協助他們清理礦場垃圾。

今年二月底舉行的礦山挑戰賽,參賽者亦有幫忙撿拾BB彈。樊文韜說,當時大家撿了10,000多顆BB彈:「好快已經好似無執過一樣。」(林綺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