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愛侶不要說的3類字眼 以免禍從口出 動搖兩人關係

撰文:伍進權
出版:更新:
維繫關係,溝通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怎樣才能傳達個人意見,又能避免觸碰感情地雷?原來跟用字大有關係。(Getty Images)

每對情人都有一套特別的溝通模式:有情侶習慣直話直說;也有的傾向旁敲側擊,避免觸碰大家的感情地雷;亦有人選擇不言而喻,默默感受對方的默契。溝通與交流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相處過程。特別在關係穩定下來,開始成長磨合,追尋共同生活目標時,難免需要道出「忠言」,訴說心思。

但究竟要怎樣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爭執,而又能順利傳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呢?原來在溝通的過程之中,人會根據別人的身體語言、表情、語氣、用詞和態度,接收訊息。

換句話說,說話的內容大多會被自動過濾。所以在溝通時,運用恰當的動作,表情和用字,有助發揮傳遞訊息的作用;相反,一時的無心之失,口出惡言,又可能會動搖關係。因此,只要注意以下3種字眼,就能改善溝通質素,順利傳遞心思之餘,又可避免爭執,建立默契。

別跟媽媽搶對白 少說「應該」多說「不如」

應不應該,其實對方早有分數。二人之間,總要有人扮演「聆聽者」的角色,好等對方抒發感情,同時獲得接納和支持。(Getty Images)

一位真正又出色的聆聽者和「啦啦隊」,只會少說話多聆聽。但有不少人出於愛護心切,急不及待,在對方說話未完之際,就忙著提供建議,糾正對方的心態和想法。例如:「你要……你應該……你可以……」等等。有沒有想過,情人與媽媽的分別,在於前者視情人為拍檔,尊重大家的個人意願;而後者則視情人為小孩,試圖教育對方。故此,若然要避免成為情人的「媽媽」,就先要戒調把「應該」掛口邊的習慣,當個體貼的好情人。

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喜歡聽從指令,特別是在對方經過一天辛勞,希望耳根清淨的時候。除非對方主動向你尋求意見,否則單是扮演聆聽者的角色就足夠。即使想提出建議,就可用問句的方式(例如:「不如」、「可不可以」、「或者」等等),讓對方保留獨立思考空間,以示尊重,促進溝通意欲。

既然無分你我 不如多說「我們」

既然大家希望無分你我,共同進退的話,倒不如多說「我們」,不忘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共同承擔責任。(Getty Images)

在《色慾都市》的故事之中,依稀記起當中描寫已婚人士的一幕:新婚夫婦不時強調「我們」(英文為:We;白話為:我哋),叫當時堅持不婚的Carrie大反白眼。為什麼?

因為「你」、「我」和「我們」之間的分別,在於「我們」強調二人之間的默契、信任和連繫;「你」和「我」則視對方為獨立的個體,在無形中劃分界線,破壞親密感覺。舉個例子,例如:「你今日過得幾好嗎?」比「今日過得幾好嗎?」稍稍冷漠;「你能幫我沖壺茶嗎?」比「能幫忙沖壺茶嗎?」更難入耳。因為「你」和「我」已為雙方設定界線,若再加上指令及期許的話,就似侵犯對方的思想空間,令人感覺要「奉旨」辦事,並不討好。

換句話說,如要塑造親密感,可以多用「我們」作開場白。「我們」能顯示出共同承擔責任的默契,以共同目標為大前提,表達出願意互相體貼照顧的意思。

說出真心所想 棄說「不」、「不想」和「不知道」

與否要否定不同可能,倒不如直接說出心中所想,建立默契。(Getty Images)

平日有人會笑言所謂「港女」的一大特徵,就是習慣諸多推搪,又不會訴出真心所想。以上的例子,其實也是許多人的溝通習慣:只知所惡,不知所喜的生活態度,導致習慣否定人事,而不去肯定心中所想,叫旁人摸不著自己的心思。

感情關係講究信任、親密和激情。換言之,肯定心中所想,讓人明白自己的顧慮和取向,更有助建立信任和親密感。打個譬如說,與其說「今晚不吃泰國菜、不吃西餐和不吃雲吞麵。」的話,倒不如直接具體地轉達感受,說:「今晚希望吃點清淡的,找個地方吃三文魚沙律就好。」讓另一半得悉心意,才能付諸行動,互相配合。

在維繫親密關係時,難免會「愛之深責之切」。但若要有效地溝通,表達個人看法,又想避免觸碰關係的地雷時,不妨一轉用字和語氣,可能會表現出細心和體貼之餘,亦會提升二人默契。

(資料來源:Psycho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