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女看電影】要不單身 要不當條狗 你會怎選?
《單身動物園》-一個關於單身便是罪的故事。
單身狗-一點也不好笑的自嘲,似是怕被別人竊笑,唯有製造一個將傷害減到最低的下台階。如果你以為電影只是帶出「單身無罪,獨身有理」的自我概念,那就大錯特錯了。不論你是單身抑或已婚,值得思考的,是社會如何塑造一個讓我們深信甚至迷信的主流價值。
在未來的反烏托邦社會中,單身是不容許的。不論你是喪偶還是被背叛,只要是單身都需要入住酒店進行45天的配對考驗,配對失敗你將要變成動物(唯一的自由意志就是你可以自行挑選成為哪種動物)。主角大衛結婚十二年,妻子移情別戀,頓時成為單身的他無奈入住酒店。酒店內規矩繁多,就連自慰都要受懲罰,因為這被認定是單身者才會做的事。而等候配對的人,一定要找到和自己有共通之處的人才可結伴同行,大至有相同的學識背景,小至近視都可。大衛為求盡快「脫獨」,不惜扮作成冷血的人接近冷血女。被識穿後,意外加入了嚴禁隊員發展戀情的「孤遊者」游擊隊。之後的劇情大概你也猜想得到,他在游擊隊遇上了一個有同通點又心儀的女人......
電影的英文戲名為”Lobster”,是出自男主角「輪迴」成動物的一個意願:
酒店經理:如果你最終是單身,你會選擇成哪種動物?
大衛:龍蝦。
酒店經理:為甚麼?
「因為龍蝦可以存活超過一百年,是藍血貴族,而且終身有繁殖能力。加上我很喜歡海。」
荒謬制度折射現實主流價值
反烏托邦的電影,你最熟識的可能是飢餓遊戲、分歧者,近期的有獵殺星期一,但千萬不要期待這套戲會有甚麼大場面,再荒謬的情節都是用精簡的對白和平淡的場口去交代,甚至你需要看第二遍才了解對白箇中的涵意。電影隨著一把毫無感情的女聲旁白推進,而獵殺孤遊者的場面會用和諧的古典音樂襯底和慢鏡作處理,形成強烈對比。抽離感之餘,更多的是煩躁不安的無奈。
電影將現實的主流價值極端化,單身的自由意志從選擇變成一種罪行。配對考驗就等同Speed Dating一樣,如果當考驗失敗,就是你自身的問題,你連當人的資格都失去,只能下降成次等的物種,每天過著被捕獵的生活。現實之中,儘管你人生有多完美,只要你是單身終老,都會被認為不夠「完整」。「兩人總比一人好」是電影和現實常提醒我們的事。社會對婚姻伴侶會有各種住屋和財產分配的福利,反之單身人士,一切皆空。再「貼地」一點看,二人同行、四人同行的優惠總比三人同行的多,就如電影中不允許鞋碼有當半號的出現,要不44,要不45,從來都沒有 44.5,不假設亦不鼓勵「單數」的存在。
試代入戲中的角色,你有以下四個選擇:
1)隨遇而安,期限到,就轉化成你想成為的動物。
2)加入「孤遊者」游擊隊,一輩子只能單身。
3)屈己求全,刻意改變自己配合「命定」的另一半。
4)自殺。(戲中有人選擇這樣做)
「我們獨自跳舞,所以只會放電子音樂。」
單身是狀態 不需要定義
孤遊者的規條中,主張一切孤身而行。當你被捕獸器夾到,同伴只會冷眼旁觀,首領會無情地叫你想辦法自行逃脫。他們只會播電子音樂跳獨舞,從不跳華爾滋這類需要雙人合拍的舞蹈。其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一群孤遊者在森林中聽著耳機的音樂,各自起舞,他們的舞姿故作離奇怪異,當你看到亦必定忍不住笑,但他們卻表現得樂在其中。反觀現實,其實單身的人可能很享受自己生活的狀態,只是在「岸上」的旁觀者會替他們擔心,會認為他們是另類。單身是狀態,不是標籤;是選擇,亦可以是無奈接受;是享受,亦可以浮躁。每個人對單身有不同感受,儘管不同時期的自己亦有截然不同的想法。我們無須為單身的人感到難過,更不需要刻意宣揚單身的美好,就像電影中的一樣,兩極都不是好事。單身,從來不需要定義。
為愛而愛 為結婚而結婚
電影亦帶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求愛心切、變成人云亦云的婚姻。大衛在酒店認識了一位跛腳好友(下稱跛腳男),他為了接近心儀的對象,不惜扮作蛙泳高手(跛腳的他根本無法游),見她經常無故流鼻血,就裝作有同樣毛病,最後,他當然得嘗所願踏上為期15天的「試婚之旅」。當大衛揭發跛腳男一直以來都是撞牆和用刀捅鼻而製造出流鼻血的假象後,妻子沒有奪門而出,反而若無其事繼續吃飯。而社會的實相是,它會給你人生的指標:三十歲是適婚年齡,安居置業才算是家,才會有安全感。副作用就是令不少人會為愛而愛、為結婚而結婚,趕著在限期內達到社會上的標準,當一個合群的大眾。因為思想已經牢牢種在腦海之中,活在二人的痛苦中亦總比單身一人好。
究竟最後大衛會選擇刺瞎雙眼抑或變成龍蝦?又一個開放式結局,我很喜歡這樣的處理。正如單身一樣,好還是不好?悉隨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