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r小丑】將小丑一步步推向成魔之路的 5首必聽電影配樂
取材自DC 知名反派人物、上映後好評不斷的電影《JOKER小丑》,由華堅馮力士(Joaquin Phoenix) 飾演鬱鬱不得志的喜劇演員Arthur Fleck,精湛的演技細膩地呈現葛咸城社會底層邊緣人的心聲。觀眾看着 Arthur一步步崩潰,直到最終化身為小丑,過程極具震撼力。
而要建構出《小丑》的混亂世界,導演Todd Phillips 除了借助華堅馮力士的演繹以及強烈的視覺風格,配樂與經典歌曲的選材更是功不可沒。一起聽聽以下5首歌如何反映 Arthur的苦悶、壓抑、憤怒與解放,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歸屬。
1. 殺意的蒞臨:〈Send In The Clown〉
這首歌原本是美國劇作家Stephen Sondheim為音樂劇《小夜曲》所創作的歌曲,描寫感情逝去的惆悵與悔恨。歌詞不斷提及的「Clown」,其實象徵執迷不悟的愚昧,而非真的意指小丑。
但電影仍沿用了廣義上的憂傷意境,除了結尾 Frank Sinatra 的版本帶著優雅的味道。片中這首歌的初出場則是Arthur在地鐵遇到三名華爾街男子攻擊時,他們哼唱的歌詞「Where are the clowns / There ought to be clowns」。這無疑是喚醒小丑的咒語,引發之後Arthur的開槍射殺,可說是相當關鍵的轉折點。
2. 笑比淚更沉重:〈Smile〉
Arthur的大笑往往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在情緒波動或緊張不安才產生的病發「症狀」。同時,母親幫他改的小名Happy(快樂)、夢想成為成功的喜劇演員,時刻被提醒要微笑、要搞笑。但導致所有和笑有關的事物,都成為他最大的壓力夢魘。片中的歌曲〈Smile〉,在喜劇俱樂部的失敗之後響起,更顯殘酷。
〈Smile〉原本是喜劇大師差利卓別靈(Charlie Chaplin)為自己的經典默劇《摩登時代》(Modern Times)譜寫的主題曲。該劇描寫了工人階級面對大蕭條的衝擊,〈Smile〉正表達生活困境時也要展現笑容的精神。而在《JOKER小丑》中,那些富商和政要們不顧門外群眾抗議,盛裝出席觀賞的電影,正正就是《摩登時代》,互相呼應之下格外諷刺。
3. 將人生悲劇演成喜劇:〈That's Life〉
〈That's Life〉這首歌唱出人生的高低起伏,但只要不放棄,總有再爬上巔峰的一日。而電影中,不論是Arthur和母親跳舞、或是殺死母親後獨自在家染起了小丑的綠髮,以及結尾小丑在精神病院裡和保安的追逐,顯示出Arthur變成小丑之後的心境轉變:他已將自己的悲慘人生「喜劇化」,用小丑的觀點和心態,讓這世界變得更加「歡樂」。
4. 進化成魔:〈Rock and Roll, Pt. 2〉
Arthur回家的路上要行一條很長的樓梯,他總是很消沉,而且步履蹣跚。但到了電影後半段,他以完整的小丑妝前往梅利的talk show。途經那條長樓梯已從上樓變成落樓,原本的陰沉疲憊也轉為行路都有風的姿態。這段過程配搭了很多比賽曾引用,而且因歌詞充滿「Hey」而有「The 'Hey' Song」之稱的〈Rock and Roll, Pt. 2〉。音樂節奏和意象與華堅馮力士的舞蹈完美呼應,堪稱整部電影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之一。
然而,電影使用這首歌曲也引發爭議。演唱兼創作人Gary Glitter 目前現正因戀童性侵案件服刑,〈Rock and Roll, Pt. 2〉出現在電影中,使他有機會意外地獲得高額的版稅,令部分網友十分不滿。
5. 亂世中狂舞:〈White Room〉
當小丑槍殺梅利被警察逮捕時,這首60年代經典搖滾樂隊Cream的〈White Room〉響起。隨着警車在路上奔馳,與車窗外的火光互相輝映。
由Bass手Jack Bruce作曲,配搭音樂詩人Pete Brown的詞。歌曲以第一人稱視角傳達了在無助之際,渴望逃離焦慮和孤寂的意念。配搭已故的傳奇鼓手Ginger Baker與結他之神Eric Clapton的精彩彈奏,增添豪邁不羈氣質。眼前的紛亂,對小丑來說才是新階段的開始。
弦樂低吟的魔力
除了多首舊歌,由冰島作曲家Hildur Guðnadóttir 操刀的配樂同樣為電影帶來更合適的氛圍。以大提琴為主軸的弦樂,襯托出Arthur的孤獨和無助。而在地鐵上首次殺人後躲到廁所轉換心情時所響起的配樂〈Bathroom Dance〉,更是憂傷淒涼。
冷漠與疏離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也引爆了Arthur心中的黑洞。在《JOKER小丑》上映後所激起有關電影助長暴力的討論,也許我們應該從中思考的是,我們是否已經對太多潛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最後只能任由災難蔓延;又是否忽略身邊無形的暴力,一樣會造成傷害。
【本文獲「KKBOX」授權轉載,按此收聽文中歌曲,立即下載KKBOX App收聽4000萬首中外日韓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