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靈媒》在台上映 揭韓國薩滿巫教神秘面紗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9月6日恰好是今(2021)年農曆七月「鬼門關的日子」,每逢暑假及鬼月,台灣便會適時推出應景的鬼片、恐怖片。由韓國、泰國合作的電影《靈媒》(The Medium,랑종,台譯《薩滿》)日前在台上映,並於9月3日榮登新片票房冠軍。片中講述泰國伊善地區(Isan,意東北,位在泰國東北部)當地的巫覡信仰,有着薩滿體質的女主角Ming,遭惡靈附身的故事。

《靈媒》雖然表面上看是部講述泰國薩滿的電影,但實際上反映的是韓國巫教文化。飾演《靈媒》女主角的泰國演員Narilya,有着亮麗的外表,但在片中每個畫面都令觀眾看得毛骨悚然。(Facebook@GaragePlay 車庫娛樂)

雖然電影是在泰國拍攝,且導演、演員皆是泰國人,但由於劇本是由曾拍攝韓國恐怖片-《哭聲》(곡성)的導演、同時也是《靈媒》的監製羅泓軫(나홍진)所寫,因此片中部分呈現的巫術情節,不僅隱約可見《哭聲》的影子,更有來自韓國古老的薩滿巫教、巫俗觀念。

在介紹韓國薩滿巫俗之前,先來說明何為「薩滿」。「薩滿」一詞來源有二,一是阿爾泰語系(Altaic languages)的通古斯語「Shaman」,另一北美印第安語「shamman」,該詞為「無所不知的人」的音譯。除了韓國,北亞、中亞、北歐與美洲等地皆有「薩滿」文化,且都帶有鮮明的民族與地方特色。

「薩滿」的歷史相當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圖為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人薩滿。(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此外,薩滿也有着濃厚原始宗教、巫覡的特徵,比如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等思想,認為人的靈魂能夠與自然界各個神靈相通、轉移,薩滿巫師更是可以自由地寄寓在動物身上,並通過昏迷、夢、舞蹈等方式與神靈交流,擁有治病、占卜、降災解厄的能力。

因此,「薩滿」後來逐漸演變為巫者的專稱,中國大陸民間將其稱之為「跳大神」、「跳神之人」。不過今日多以「薩滿」,來指稱擁有泛靈信仰特色的宗教。

而韓國的薩滿巫教,在受到中國儒家(儒教)、漢傳佛教等文化影響後,仍存有鮮明的特點。相較於儒教在韓國社會被公認為是以男性為主體的文化,韓國巫俗、巫教則是以女性為中心。

韓國學者認為,因為韓國婦女在過去主要被儒教束縛、壓抑,許多祭禮儀式也不允許女性參與,而巫俗、巫教因奉祀的神靈多為家神,因此自然而然就由女性主導,也成為婦女的心靈慰藉。

韓國的巫教不僅以婦女為主導,祀奉的神靈性別也多是女性。圖為朝鮮王朝時的畫家申潤福所繪的《蕙園風俗圖》中的巫女神舞。(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根據韓國已故民俗學者任東權(1926-2012年)整理出版的《韓國民謠集》,當中就有不少有關巫俗的民謠,如:《祭地神謠》、《成造經謠》、《告祠謠》、《驅鬼謠》、《解厄謠》、《巫堂謠》(무당요)等。

《祭地神謠》是動土及祭土地神時,需吟唱的巫俗神歌;《成造經謠》則是祭上樑神時的巫俗歌曲;《告祠謠》是求平安、《驅鬼謠》是借歌唱驅鬼治病的;《解厄謠》則可用來解厄求好運,而《巫堂謠》則是描述「巫堂」(무당)舉行各種儀式的歌謠。

特別是《巫堂謠》,在韓國,所謂的「巫堂」即女巫,也就是所謂的薩滿巫者,濟州島則將女巫稱作「萬神」。除巫堂外,韓國巫俗還有許多對巫職者的稱呼,比如「博數」是指男巫,不過人數相當稀少,作法時還需穿女裝。

《薩滿》呈現薩滿教的恐怖真相。(劇照)

韓國的巫堂、博數還分有降神巫(강신무)、世襲巫(세습무)兩種。普通人若是有神靈附身,就能成為巫堂。該信仰主要分佈在漢江以北的地區,為韓國主要的巫堂類型。世襲巫,顧名思義其附身的體質、侍奉與附身的神靈都是從父母那兒繼承而來,分佈在「湖南地方」(호남 지방,韓國全羅北道、全羅南道)與濟州島,目前濟州島還保有較完整的韓國巫教文化。

儘管目前韓國民眾多信仰基督宗教,且韓國官方未將巫俗列入正式宗教,也沒有準確的信眾統計數字,但巷弄隨處可見象徵巫教的紅白卍字旗,可見有古老歷史的巫教,雖歷經了歷史變遷,依然在民間相當活躍,亦保有一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