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污染】衣服微纖維難分解 流入海隨時食落肚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洗面乳中的「磨砂」、牙膏中磨去牙漬的幼粒,都是破壞環塑膠。不過,除了微膠粒外,衣物中的微纖維(Microfiber)同樣會破壞環境。

微纖維(網上圖片)

美國早於去年已立法禁用洗臉的柔珠(microbeads),下年7月起開始禁止生產;台灣在本月初亦宣布2017年1月起不得製造或輸入含有塑膠微粒的化妝品及個人清潔用品,並於2017年7月起禁止販售所有相關產品。這些柔珠的破壞力在於,它們無法被一般的排水系統攔截,而流向大海的過程中,更會吸附了有毒物質、藻類、微生物等,然後就會被海洋生物食用,包括魚、蝦、蟹等等,因而進入了食物鏈,最終人類也會受害。

球衣亦有使用人造纖維。(資料圖片)

Gore-Tex、抓毛會釋出微纖維

不過,除了柔珠外,衣物中的微纖維(Microfiber)也會傷害環境。微纖維主要是由塑膠(Polyester)、尼龍(Polyemide)兩種成份組成的人造纖維,粗細只有頭髮直徑的五分一,特點是彈性好及柔軟。香港教育學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霍年亨博士接受《香港01》查詢時表示,基本上有功能性的衣服全有人造纖維成分,如球衣、行山愛好者喜歡的Gore-Tex、抓毛(Fleece)等,「Columbia差唔多全部都係塑膠(物料)」。除了用在衣服外,地盤外的綠色網、沙發上的布均有人造纖維。

微纖維吸附有毒物質入海 最終人類受害

霍年亨續指,這些人造纖維會在洗衣期間釋出微纖維,而洗衣機亦可隔走大部份微纖維,惟總有一些會隨水流入海洋。而人造纖維中,抓毛釋出的微纖維最為嚴重。早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研究人員的研究指出,平均每件合成抓毛外套,每洗一次就會釋出1.7克的微纖維。衣服的合成微纖維進入廢水處理廠後,40%會流入海洋。跟塑膠一樣,這些微纖維會吸附有毒物質流出海洋,最終也會進入食物鏈。

行山人士喜愛的Gore-Tex物料含人造纖維。(資料圖片)

天然纖維如綿、麻可被分解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向《香港01》記者指出,全部衣服中約60%有聚酯纖維(Polyester)。甚麼衣服才會釋出較少微纖維?鄧敏琳指,天然纖維如綿及麻是不會有塑膠纖維,可被分解,惟坊間衣服甚少100%純綿或麻衣服,加上綿花的生產過程中會用上很多水,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難以取代人造纖維衣服

問到美國及台灣已宣布禁絕柔珠的使用,鄧敏琳也表示香港亦應盡快跟隨,因為當其他國家禁止販賣後,剩下的存貨就會轉而送去未立法的地區,就如香港。惟她表示,目前禁絕的是化妝品及清潔用品中的柔珠,這些較易尋得替代品,惟衣服中的人造纖維則較難找到取代。

每次清洗抓毛衣物都會釋出微纖維,污染海洋。(網上圖片)

減低污染 應由少添衣入手

縱合霍年亨及鄧敏琳的意見,要減少污染環境,應從減少添衣入手。霍年亨表示,明白拒穿人造纖維衣服的難處,因為無天然物料可以取代抓毛既薄又輕的優點,不用人造纖維「對成衣業係好大嘅挑戰」。他提醒市民不應隨意丟掉現有的人造纖維衣服,因為衣物丟至堆填區,最終也會污染環境,反而要「用得好啲」,減少丟衣服的機會。鄧敏琳也呼籲,市民在節日期間不要買太多衣服,每件衣服也不應只穿數遍就丟掉,將衣服的壽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