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正|8個時機下中醫可介入治療 中西醫混合可加強療效

撰文:中大中西醫
出版:更新:

文:石華鋒醫師@中大中西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助理講師、註冊中醫)
【心律不正/心跳/病徵/中醫】心律不正(Cardiac Arrhythmia),也叫心律失常、心律不整或心律不齊,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簡單來講,它是一種與心跳速度或規律有關的疾病,這樣的心跳可表現為心動過速、心動遲緩或心動不規則。

心跳過快或過慢都有可能是心律不正,建議作進一步專科檢查,以確定是否與更嚴重疾病有關。(iStock)

【最強流動派】想賺多?「01積分」換禮品?即提名「最強食玩買熱點」,賺高達488「01積分」換人氣雪糕及馬卡龍!

中西醫如何理解心律不正

臨床上,部分心律不正的患者自己並不自知,並且沒有發覺任何不適的症狀,但同時亦有部分患者可感受到明顯的不適,包括心悸(即自己可感受到心臟怦怦直跳)、心慌、頭暈目眩、健忘、失眠、疲倦、氣促、胸悶或胸痛等症狀。大多數的心律不正都是無害的,但仍建議進行更深一步的專科檢查,以確診是否由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或其他高危因素導致。針對需要治療的患者,西醫通常會根據病人的病因,予口服抗心律不正藥,心臟起搏器或外科手術(例如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等不同方法進行治療。

中醫學認為,心律不正屬中醫「心悸」的範疇,若心悸因驚恐、惱怒而發作的,亦稱為「驚悸」,若心悸病久或病情加重,亦稱為「怔忡」。中醫透過辨證論治,可將「心悸」分為心氣虛、心陽虛、心血虛、心陰虛、心血瘀阻、心火上炎、心腎不交、痰火擾心及水飲凌心等證型,然後再予處方用藥治療。同時,針灸亦可以對心律不正產生良性的雙向調整作用,例如針刺「內關」穴,既可治療心動過速,亦可治療心動遲緩,它對心率的調節是雙向的。

心律不正的西醫治療

一方面,臨床上針對「心動過速」的心律不正患者,西醫所使用抗心律不正藥的療效肯定,而其臨床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頭暈、頭痛、失眠、噁心、嘔吐、口乾、腹脹、 胃脹、食欲下降、便秘或腹瀉等等,部分病人或需服用其它西藥以減輕其副作用。還有,並非所有患者的病情都適合使用抗心律不正藥。

另一方面,有時「心動遲緩」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需使用心臟起搏器,安置心臟起搏器須終身攜帶,有時患者會感到緊張、焦慮、恐懼及抑鬱等心理障礙。

「心動遲緩」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需使用心臟起搏器。(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中醫治療心律不正的證據

中醫治療心律不正有着豐富的經驗,從經典古方的炙甘草湯、歸脾湯、桂枝甘草湯、真武湯、補中益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到近代中醫專家研製出的穩心顆粒、參松養心膠囊、強心復脈顆粒等中成藥,都對不同證型的心律不正起到明確的療效。

以「穩心顆粒」為例,它是國內第1個取得國際註冊號的抗心律不正藥物。有大量臨床及基礎研究表明,該藥物能夠通過抑制心肌重構、改善電生理、減少纖維化、調節自主神經、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等方面保護心肌細胞,調節心臟傳導系統,抑制心律不正的發生。

↓↓↓即睇8個時機中醫介入治療心律不正↓↓↓

+3

最後,中、西醫其實各有優勢,應互相配合,彌補各自不足之處,令市民健康獲得最大的益處。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網頁:按此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同場加映:↓↓↓即睇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病徵分別↓↓↓

+1

同場加映:↓↓↓列腺增生嚴重變腎炎 中醫列7個早期到後期病徵要留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