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角度解釋失眠成因及影響 中大推睡眠健康計劃|附報名連結
文:連煒鈴博士@中大中西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專業顧問、註冊中醫師)
睡眠是人類的基本生理現象,不但可以令人消除疲勞,恢復體力,還有利於保護大腦,提高腦力,增加學習和工作效率。睡眠有助體內組織器官的自我修復過程,增強身體免疫力,更可以延緩衰老。還有,睡眠也是有效放鬆的減壓方法,良好的睡眠習慣可維持身心健康,可見睡眠對我們十分重要。長期睡眠不足,有機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情緒病、腦力衰退等疾病的風險。
中醫對睡眠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睡眠與清醒是人體陰陽互動的功能狀態。隨著日月運轉,晝夜交替,晝屬陽以動為主,夜屬陰以靜為主。人體活動變化與之相應,陽主導覺醒,陰主導睡眠,即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是,現代人往往未能嚴格遵守這自然規律,因而逐漸形成睡眠障礙,通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整夜不能入睡、過早甦醒、早上不能起床或白天感到睏倦等。
中醫看失眠的原因
失眠即睡眠障礙,是指睡眠時間和質量,不能達到個人的正常需求,從而出現疲憊、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情緒煩躁等症狀。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是人體陰陽和諧、營衛協調、神歸其舍,內藏五臟的結果;而失眠則是由於陽不入陰,營衛運行受影響,引致體內臟腑氣血失衡,心神不寧所致。當中可涉及多個臟腑病變,與心、脾、腎、肝及膽密切相關。其病因主要是:情志所傷、思慮過度、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年老體弱、病後未復等。假如失眠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便應該及早求醫。
中醫如何治療失眠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症方法,全面了解失眠患者的睡眠情況、伴隨症狀、情緒狀況、起居飲食、日間活動所受影響程度等,以及從其舌脈的反映中得知體內臟腑和氣血的狀況,從而歸納證候,作出中醫診斷,並據此擬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中醫治療失眠著重整體治療,平衡人體陰陽,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在中藥治療方面,醫師常在辨證用藥方的基礎上,配合安神定志之品,以提高療效。另一方面,針灸也是中醫常用治療失眠的方法,其優勢同樣在於整體調節,不但針對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態,同時亦緩解其他伴隨症狀。針灸可分為針刺治療和艾灸治療,醫師根據辨證論治,來決定具體的操作手法,並選擇相應穴位,通過適當刺激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般來說,艾灸治療適用於慢性久病及陽氣不足之症,常配合針刺治療。此外,耳朵上佈滿穴位,同樣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的作用,所以耳針和耳穴貼壓也是常用於治療失眠的方法。
其他特色中醫療法有助睡眠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十二經脈在體表有其反應區,是溝通人體內外的重要部位,體表與內臟因而相互影響。因此,中藥外治法亦常用於治療某些內科疾患,包括失眠的治療。對於頑固性失眠的處理,更可考慮外治法與內治法並用。
(1)藥枕、香囊助眠
早在晉代就有醫藉描述以蒸大豆裝枕治療失眠,宋代則記載有用草決明裝枕治療失眠。此外,利用芳香安神之中藥製成香囊,置於枕邊,同樣有助睡眠。常用的中藥包括:玫瑰、桂花、貢菊、青皮等。藥芯還可以考慮使用者的體質、病情和季節環境等變化,辨證對症地配製。
(2)中藥敷貼改善睡眠
將特定中藥如琥珀、吳茱萸、菖蒲等製成粉末,調成糊膏劑敷貼在身體相應部位,如肚臍、掌心或足心,內病外治,有治療失眠的作用。藥物刺激相應穴位,經由經絡傳導,發揮調理內臟療效。患者可委託中醫診所代為製作膏藥,在家自行操作。注意敷藥必須對準部位,並保持適當體位以固定。
(3)中藥足浴有利安眠
根據中醫經絡學說,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也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體內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其相應的反應點。因此,經常用熱水浸泡腳部,能刺激足部穴位,有助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而採用中藥如磁石、酸棗仁、夜交藤等煮成藥液,於睡前泡足20分鐘效果更好。
總的而言,失眠的預後較好,但因病情不一,治療過程亦有異。病情簡單者,治療收效較快;病情複雜者,可能需要多月來治療。患者除了按時接受診治,還要遵從醫囑,注意飲食,並配合適度運動,保持身心舒暢,便可睡覺安好。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現已推出「中西醫睡眠健康計劃」,透過各種療法,助你改善睡眠問題。另提供有助放鬆心情,改善睡眠的「寧神安睡中藥香包」,你可於小休或睡覺時將香包置於身旁或房間內,隨淡淡幽香放鬆休息。有關計劃詳情可以點擊此連結。
↓↓↓ 認知障礙症長者常見行為問題↓↓↓
↓↓↓ 健康百科|列腺增生嚴重變腎炎 中醫列7個早期到後期病徵要留意 ↓↓↓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網頁:按此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