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遊人生|外地國際學校未必係愉快學習 學制選擇睇大學升學意願
編按:如果有子女同行移民或移居外地,學校選擇及升學途徑當然重要。不少人認為選擇國際學校可以讓孩子愉快學習,選擇本地學校可以令孩子追不上進度,但原來這些想法並非必然!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3.4 為孩子找合適的學校
國際學校?本地學校?
很多朋友知道我們一家四口過著旅居的生活都非常嚮往,但是有家庭的朋友始終最緊張讀書之類的問題,所以他們會對旅居後子女的教育出路尤其關注。
很多香港家長初次出境,通常也會為孩子選擇入讀國際學校,始終如果老師是以英語授課的話,將來就算轉到其他地方,也容易找到相應的學校銜接。香港人聽到「國際學校」這四個字,便會自自然然把它和「自由」、「輕鬆」、「愉快學習」聯想在一起。
比香港更「Demanding」的課程
我們自 2014 年離開熟悉的香港,出走泰國曼谷、中國成都以及日本沖繩,兒子也曾入讀過三地的國際學校。但是不是每間國際學校都那麼「自由」、「輕鬆」和「愉快學習」呢?我們就有不一樣的見解。事實上,每一間國際學校有其不同的辦學團體。辦學團體不一,會引致辦學理念也非常不一樣。以下就和你們分享一間我們在泰國時入讀的新加坡國際學校的經驗,很可能會顛覆大眾對國際學校的印象!
初到曼谷,對他們的國際學校並不熟悉,幸好親戚的兒子剛好和大兒子同齡,所以我們沒想太多,便把兒子入讀他正在上學的那間國際學校:泰國新加坡國際學校。起初我們也和一般人的想法一樣,以為國際學校的課程相對輕鬆,誰不知慢慢才發現,學校由於辦學者是新加坡人,所以非常著重學生成績以及學生的課外活動成就,課程比香港的快一年至年半!例如,一個幼稚園中班學生每天完成四份書寫功課外,每星期還要默寫五個英文生字。對一個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未識的四歲小朋友來說,其實真的不知道發生甚麼事。當我們以為香港人出名「谷」的時候,離開了香港,我們才發現原來天外有天。
就算心中已決定了要讓孩子入讀國際學校,也要查考一下心儀的國際學校的辦學團體以及其辦學理念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此外,他們所行的學制也應該是考慮因素之一。
亦會有家長因為喜歡某個國家的教育制度而為孩子選擇當地的學校。例如,我們便聽過身邊有朋友因為喜歡台灣的森林學校而移居到台灣,入讀某間森林學校。至於我們,在沖繩第二年時,兒子亦從國際學校轉到了當地的日本小學。所以,他們是少數入讀過國際學校和當地學校的學生。問他們喜歡現在的日本學校嗎?他們的答案是:「喜歡啊!可以有很多朋友玩!午餐很好味!」這就是小孩子的想法,最緊要就是有朋友,另外就是要食物好吃!
我們的想法也很簡單,既然來到當地,如果簽證又許可,能讓孩子入讀當地學校是最全面經歷當地文化和學習當地語言的好機會。就像我們的兒子,他們入了日本小學三個月後,已經可以完全用流利日語和本地人溝通,更充當我們生活上的小翻譯呢!此外,因為他們入讀了當地學校,我們會經常從學校收到關於社區的第一時間資訊,這令我們比從前對自己旅居地更靈敏,了解得更深入。
還要注意一點是,我們旅居停留當地的時間會配合學校的開課日程。這樣的話,你就可以盡快把孩子放到學校上學,然後自己有時間去處理其他事務。特別是移居初期,初到貴境,有很多繁瑣的事務要親身處理。讓孩子安心上學,你就不用帶著他們四處頻撲。
該如何和兒子說明旅居的概念 ?
毋須要特別鄭重「說明」甚麼,簡單描述是最好。其實就是跟他說要去一個長時間的旅行玩,旅行其中也會到不同學校上學,認識新朋友。我們沒有把這個「要離開的概念」說得特別嚴重,因為父母的心態,主導孩子的心態。父母開心迎接這個「悠長假期」,孩子也自然懂得欣然接受。
相反,如果父母對此事都帶著憂心忡忡的情懷,孩子天生第六感特別強,一定會感受到你字裡行間的憂慮。我們見過不少移民家庭,都是帶著這種 「擔心」的情緒離開,然後這種「唔開心」的情感一直去到新地方揮之不去,自然影響到在新地方的適應,每每思念家鄉,最終患上抑鬱症。只要父母開心和專心去適應,孩子必定可以適應異地生活!因為孩子天生的適應能力比大人更强!
不怕兒子們和朋友會失聯
「失聯」是肯定的!作為成年人,你自己還有幾多幼稚園同學或小學同學是有聯絡的?!
然而,現在科技發達,很多我以前「失聯」的小學同學也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再「相遇」。不過坦白說,就算「有聯絡電話」的朋友,都可能各有各忙,未必會「相約而見」。但已經「失聯」的朋友,又可能會因為各種「緣份」得以再聚。人生就是這樣,朋友之間總會有離離合合。俗語有云:「今生相見,必有相欠!」哈哈!
國際學校的不同學制
以我們曾旅居的地方,曼谷和沖繩為例,兩處都是鄰近香港的亞洲城市, 而絕大部份位於亞洲的國際學校都是為鋪排學生將來到歐美留學而設的。當然,在國際學校的學生也可以報讀本地的大學,但他們就會以外國人身份報讀。他們會像香港的 Non-JUPAS Applicants 一樣,以英美公開的考試成績申請入學,排的是與本地學生不同的另一條隊。如果他們只懂得英語,不懂得泰語和日語,可以選擇的大學課程就會較少,只能選擇報讀授課語言(Medium of instruction)為英語的課程了。
不過,在外地選擇了入讀國際學校的學生,他們通常會視出國留學為理所當然的選擇。一來是受朋輩影響,來自西方國家的同學通常也會返回自己的祖國修讀大學,受其感染,也自然覺得到海外升學理所當然;二來,國際學校的學生根本就不會參與本地的高考,他們的課程都是國際文憑課程, 即IB課程(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英式或美式制度,所以他們考的高考也將會是GCE-AL / SAT再加TOEFL / IELTS。
其實,大部份的國際學校,根本上就是一間「高級海外留學中介人」。如果這間國際學校的背景是美資的,那麼學生就會考SAT+TOEFL,然後升讀美國的大學。英資的國際學校也一樣,就是GCE-AL+IELTS。
我之前在成都認識了一位香港朋友,她是一所英資國際學校的校長,而她的工作就是把學生推薦到英聯邦國家的大學,即英國、加拿大、澳洲等。
當然,現時很多大學也非常歡迎海外學生(包括香港大學),學生可以用他們的 IB, SAT或者GCE-AL的成績報讀其大學。
好了,說明了這麼多不同的制度,家長應該如何選擇呢?很簡單,如果最終希望孩子到英國、澳洲升學的話,選擇學校的時候,就應該選擇行英式學制的國際學校。要是想孩子去美國、加拿大升學的話,揀選學校的時候,就應該選擇行美式學制的國際學校。
至於IB課程,由於行inquiry-based learning,講求學生有自主學習和解難能力,適合有主見,有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強的學生。雖然美國大學頗喜歡學生修讀 IB 課程,認為選擇IB課程的學生會比較願意接受挑戰、靈活、有創意和有主見, 亦有報道指出全球Ivy League大學收錄讀IB課程的學生比普通課程的學生稍高18%,但有利亦有弊,IB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生的那杯茶。能在IB課程裡名列前茅的通常都不是「死讀書」型,加上英國大學不如美國大學般著重學生是否通才,反而認為學生能夠 focus,培養專業技能比較重要,所以如果只從實際角度看,IB 課程又好像和「能否助孩子入大學」沒有一定關係。
(以上是《自遊人生 旅居藍圖》的內容節錄)
作者:
岑皓軒(Matt Shum)
旅居達人,玩樂修行者,獨立投資者,財經雜誌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主持,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電子及電腦工程學士;崇尚綠色樂活主義(LOHAS),達致財務自由後,不再為錢工作,現時與太太及兩名兒子旅居日本沖繩。著有《劈炮吾撈》、《全家變泰》、《放養孩子──育出自學力》等。
馬漪楠(Isabella Summers)
旅居達人,玩樂修行者,香薰和聲療老師,財經及親子雜誌專欄作者,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管理碩士;三十多歲就毅然放棄穩定教席,提早退休,崇尚綠色樂活主義(LOHAS),做自己享受的事!著有《全家變泰》、《放養孩子──育出自學力》等。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