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腳痛自己救】小兒扁平足10歲才確定 16歲前關鍵期可根治
扁平足是十分普遍的足踝問題,但在香港暫時沒有正式統計受影響人數,而台灣平均每年20萬新生兒當中,約有8000名孩子是小兒扁平足,約佔4%。
在台灣屬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的朱家宏,在新書《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中拆解家長對扁平足的疑難。他指不少家長因心急想「醫好」孩子的扁平足,願意購買昂貴的矯型鞋墊;但有研究發現,無論穿不穿鞋墊的孩子,5年後扁平足程度並無明顯差別,因為患者不會24小時穿著,鞋墊只能改善痠痛與步態修正,但對足弓角度沒有實際矯正效果。
在治療方面,朱家宏強調孩子要到10歲才能確定是扁平足,而家長不可錯過16歲前的治療黃金時期,可讓孩子進行「距下關節限制術」,就像把矯正鞋墊植入腳內,隨著肌腱的生長,足弓自然永久定型在正確的鬆緊度,療效顯著。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的內容節錄:
社會上關於小兒扁平足資訊主要來自三方面:
矯正鞋具公司:因為商業因素的考量,自然積極鼓吹患者多多利用矯正鞋具。
復健師或復健科醫師:由於足踝手術並非他們的專長,因此除了建議家長購買矯正鞋墊、肌內效貼布等輔助器材外,頂多以拉筋及長期復健來治療。
小兒骨科醫師:認為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大都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足弓發育完整而改善,除非特別畸形不能活動,否則順其自然,不需要特別治療。
就這樣,小兒扁平足究竟需不需要擔心、需不需要花大錢買矯正鞋墊、手術能不能根治,說法莫衷一是,常讓家長不知該如何是好。那究竟是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還是順其自然就好?
許多家長為了想「及早」治療心愛寶貝的扁平足,於是懷抱希望,動輒花上數千甚至上萬的金錢為子女購買矯正鞋墊,然而結果卻是數年後希望落空,與期待相去甚遠。
曾有研究將小兒扁平足的孩子,隨機分成穿著矯正鞋墊的實驗組與不穿矯正鞋墊的對照組,5年之後,發現穿不穿矯正鞋墊,扁平足的程度都沒有什麼明顯差別。
我的解讀是,因為患者不可能24小時都穿著矯正鞋墊,肌腱在沒有鞋墊的情況下,仍會該鬆不鬆、該緊不緊,就像拇趾外翻矯正器一樣,其實只能短期改善症狀。換句話說,矯正鞋墊對因扁平足而造成的痠痛與步態修正,確實有幫助,但對於足弓角度卻沒有矯正的長期實質效果。
因此家長不需要浪費錢去買那些號稱訂做,實際上是射出成型,效果不彰卻又貴得嚇人的矯正鞋墊,只需要購買一雙價值一、兩千元的醫療級足弓支撐鞋墊,就可以舒緩小兒扁平足的不適了。
7-9歲:小兒扁平足黃金觀察期
相關數據顯示,兩歲以下的小孩幾乎都是扁平足,但隨年齡增長,10歲以後,只有4%的孩子會有真正的扁平足。也因此,許多小兒骨科的醫師都建議家長,實在不需要一看到子女有足弓塌陷的情況,就過於緊張。
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就是那4%的小兒扁平足患者怎麼辦?」這恐怕才是家長心中最放不下的一塊大石頭。的確,台灣每年20萬新生兒當中,按比例會有8千名孩子是貨真價實的小兒扁平足,人數不能說少,但家長到底該如何才能確實得知孩子是否罹患小兒扁平足呢?
事實上,從足踝外科醫師的觀點來看,足弓塌陷並不是判定小兒扁平足的絕對條件,有疑慮的家長可以在孩子7-9歲左右,仔細觀察當孩子雙腳跟合併站立時,小腿的中心線是否呈現彎曲,若同時具有前述兩種情況,才必須進一步請教足踝專科醫師。
一般來說,嚴重的小兒扁平足會有一些外翻足的症狀,如腳尖外旋、足跟不正、腳內側有很大突起等。所以若是因腳內側張力過大,引發疼痛,或走路時以腳內側推進,形成步態內八等症狀,就應該及早至醫院做更精密的檢查,以免延誤扁平足的治療時機。
14-16歲:輕鬆根治的最後關鍵期
多年前我到國外參加足踝醫學會舉辦的研討會,發現一種以鈦合金或高密度聚乙烯材質製成的內矯正器進行的手術,稱為「距下關節限制術」,其原理就像是把穿在外面的矯正鞋墊植入腳內,所以效果十分顯著,加上小兒扁平足的患者都還在成長階段,隨著時間,肌腱的生長自然會永久定型在正確的鬆緊度。(鈦合金及高密度聚乙烯都是一般人工關節所用的材料,已經使用數十年,證明長期在人體內的安全性。)
這項在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手術,在國內仍乏人問津,其實「距下關節限制術」不但可以根治小兒扁平足,而且傷口小、恢復迅速,病人術後馬上就可以活動。
不過,這項療效顯著的手術卻有個限制,就是必須在孩童足弓完全發育前進行,以目前小朋友成長較快的情形來看,最遲應該在14-16歲前進行手術,等小朋友長大,小兒扁平足演進為僵直性的成人扁平足,這時候的矯正手術就只有截骨斷筋一途了。
十幾年前我開始引進「距下關節限制術」的治療方式時,也曾擔心這種手術的預後會不會沒有想像中的好。但這是嚴格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委員會(FDA)核准的醫材,且隨著手術經驗的增加,所有患者術後門診追蹤均表現良好,無明顯不適感,我才感到信心大增,多次在國內外醫學會發表治療結果。
術前,大多數家長對於讓小孩子手術總是頗有疑慮,但看到術後步態的改善活動度增加,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常常會笑逐顏開地向我道謝,甚至好奇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接受這樣簡單有效的手術呢?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果每年8千名小兒扁平足的孩童,都能在兩大關鍵時期,適時地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那豈不是可以讓許多原本陰鬱、不愛活動的孩子,能擁有更健康、更具生活品質的未來!
作者:朱家宏
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
為超級鐵人三項玩家,IRONMAN Taiwan 2016、2018完賽,Challenge Taiwan 2017完賽。綽號「眼鏡小醫」,源於當年實習時,有次幫一位榮民伯伯打點滴,打了五次都不成功,伯伯嚇得按鈴向護理站大叫:「救命阿!有人要害我!」幾天後,他接到院方處理病人抱怨的公文,附上伯伯的親筆投訴信:「數日前遭貴院不合理對待,某眼鏡小醫……。」因此,「眼鏡小醫」不只是個俏皮的綽號,也提醒他在醫療這條路上永遠要謙卑和努力。
出版社:時報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