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腳痛自己救】一成跑手患足底筋膜炎 「震波治療」可免開刀
近年香港掀起一股跑風,每年渣打馬拉松參賽人數更持續上升,但跑者長年跑步下,足部可能已積存不少傷患。有美國研究顯示,每十名跑者就有一個受足底筋膜炎困擾,原因是一般人全日步行約一萬步,但跑者在一小時已跑了一萬步,雙腳比一般人承受更大壓力,因此跑者屬患足底筋膜炎的高危一族。
在台灣屬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的朱家宏,在新書《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中介紹多種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朱家宏指這病分成急性及慢性,急性的會施用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而針對慢性足底筋膜炎,除了物理治療、拉筋或注射類固醇外,目前較主流的是進行「震波治療」,即利用體外震波碎石機促進微血管新生,免去患者要受開刀之苦,但患者要有耐性,治療要經過兩、三個月或以上時間才會感受到療效。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的內容節錄:
足底筋膜炎是覆蓋足底肌肉群的中央筋膜出了問題。至於是什麼原因所引發,目前醫界並沒有找出明確的主因,主要還是與患者的生活型態有關,足底筋膜炎主要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外傷(急性):受到直接撞擊、拉扯的創傷,例如下樓梯突然踩空,還有之前提到的健康步道傷害,都屬於這種情形。有些沒有好好休息復原,就由急性轉成慢性。
反覆性受損退化(慢性):從事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工作,例如教師、百貨公司專櫃店員,或者體重過重,加上平常缺乏運動,如此產生反覆性傷害,到中年以後,就容易罹患足底筋膜炎。
急性外傷的足底筋膜炎患者,大多是初期患者,建議以口服陣痛消炎藥、固定治療(例如用石膏或護具)等保守療法因應,多休息即可。
如果前述療法都沒有效,可以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這種強力消炎劑可以迅速解決患者的痛苦,但若工作、生活型態不改變,足底筋膜炎仍有復發的可能。而且類固醇注射最好不要超過三次,每次注射間隔需一至兩週,因為打愈多次效果愈差,三次以上基本上已經不能對症狀有太多的改善了。
如果是長期為足底筋膜炎所苦的慢性患者,那就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斟酌自己的生活型態、經濟能力去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除了一般物理治療、拉筋運動、注射類固醇外,台灣目前較主流的療法為震波治療(shock wave),以及內視鏡手術。
一般來說,足底筋膜炎非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不多,比例約10%左右。如果保守治療3至6個月仍無成效,可以考慮進行「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將筋膜切開放鬆,傷口只有一公分左右,治療效果又顯著,但缺點在於手術後的疤痕痛可能持續3個月至半年。所以除了症狀特別嚴重的患者外,常常可以見到術後的患者對內視鏡手術的效果不甚滿意。
另一種治療則是利用「骨骼震波治療儀」促進微血管新生,這本來是泌尿科在用的體外震波碎石機,後來把它的焦距弄短、力道調大後,發現對足底筋膜炎、網球肘有確實療效。震波治療的好處在於不需開刀、住院或特別休息,可惜的是震波治療並不像吃藥、打類固醇一樣有抗發炎的效果,所以患者要經過兩、三個月以上,才會感到療效。
曾有患者接受震波治療後,不過一週就來興師問罪為何沒有效果,然後自行尋求傳統治療,貼了三個月的藥膏後,足底筋膜炎好了,還回頭向醫院嗆聲震波治療根本沒效,讓醫師委屈萬分。患者沒有想到其實足底筋膜炎痊癒,正是因為震波治療在這三個月之間發揮了效果,而非多貼了那兩、三個月的狗皮膏藥。
有些醫師會把足底筋膜炎稱做「腳底長骨刺」,因為足底筋膜炎的時間久了,生化的刺激物會增多,受刺激的筋膜會發炎,發炎後就會產生鈣化現象,X光從側面照過去,就會看到一個像刺一樣的牽扯性骨贅生(traction spur),很多人會以為這個骨刺就是足底筋膜炎的病因,把骨刺拔掉,足底筋膜炎就不會痛了。
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骨刺本身只是病徵,並不是病的起因。足底筋膜炎的產生,也不是因為腳底被骨刺刺到。各位想想,鈣化後的筋膜應該是一整片,怎麼會是一根刺?所以將骨刺拔掉,術後的差異只是在X光片上不再看見那根骨刺,但足底筋膜炎的症狀並不會減緩,就算症狀會減緩,換來的也只是其他部位更多的痛楚。
試想看看,內視鏡手術不過一公分的傷口,都可能會有長達半年疤痕痛的可能,何況是開一個五公分以上的傷口,把骨刺挖掉呢!
作者:朱家宏
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
為超級鐵人三項玩家,IRONMAN Taiwan 2016、2018完賽,Challenge Taiwan 2017完賽。綽號「眼鏡小醫」,源於當年實習時,有次幫一位榮民伯伯打點滴,打了五次都不成功,伯伯嚇得按鈴向護理站大叫:「救命阿!有人要害我!」幾天後,他接到院方處理病人抱怨的公文,附上伯伯的親筆投訴信:「數日前遭貴院不合理對待,某眼鏡小醫……。」因此,「眼鏡小醫」不只是個俏皮的綽號,也提醒他在醫療這條路上永遠要謙卑和努力。
出版社:時報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