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從《危樓春曉》看劏房 包租婆通融vs業主狂加租
政府正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諮詢,其中劏房問題成為各界表達意見的籌碼;政府以劏房問題作為發展土地的理由,有團體則提出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地部分私人土地,用作起樓安置劏房戶。
無論如何,香港基層人士的住屋環境的確越來越惡劣,板間房、分租房、劏房、籠屋、太空艙……把有限空間分割租出,無論名稱如何變改,業主最終目的都是希望收更多租金。今天一些劏房或太空艙的業主,會把物業交給收租公司處理,與租客「素未謀面」,瘋狂加租亦是等閒事。反觀六七十年代,唐樓分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一家幾口擠在板間房,生活環境跟現時的劏房相若,但鄰里間卻充滿人情味。
1953年上映的粵語電影《危樓春曉》,描寫當代唐樓鄰里情。雖然居民龍蛇混雜,老師、的士司機、舞小姐等各式各樣人種擠在狹小的屋內,卻能不分階級守望相助,弱勢鄰居欠租,總有仗義者伸手相助,包租婆對失業欠租的住客亦會稍作通融。比起現時愈劏愈細、租金愈來愈貴的劏房,長輩們口中那些年的香港,明顯更有人情味。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是《危樓春曉》電影的主旨,電影中的街坊來自五湖四海,卻在同一屋簷生活。這種狀況正是五十年代的香港寫照──中國政治不穩,許多人逃難來港謀生,但本港經濟蕭條,沒有福利保障不周全,要糊口就得靠自己,能租住瓦遮頭棲身已算萬幸。
劇中其中一幕說到譚二叔因病失業而欠租多時,包租婆打算將他的房出租予老師羅明(張瑛飾),便趕譚二叔一家四口離開。同屋住客見到譚二叔妻子及幼兒無處容身,加上兼逢夜雨,的士司機梁威(吳楚帆飾)便代為出頭,「互相幫忙,哪有計較」,並與舞小姐白瑩(紫羅蓮飾)一起夾錢替二叔交租,免他一家路宿街頭。而來香港投靠親戚的玉芳(梅绮飾),亦表明自願讓出房間予二叔一家居住。最終新住客羅明亦拔刀相助,借出房間的床給二叔一家,終為他暫解困境。一屋租客齊心幫忙二叔,盡顯互助精神。
戲中的包租婆表面上「認錢唔認人」,揚言只要有錢,誰也可租住房間;雖然她看似十分惡死,但原來她也背負着向大業主交租的壓力,面對財困欠租的街坊,她說道:「你欠我租,我只係鬧下你,但我都會通融一陣子讓他們想辦法還錢……但我欠業主租就唔同。」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天天見見面相處,除了數字亦有人情,跟現今劏房情況大不同。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丘梓蕙表示,劏房戶流動性高,沒有機會互相認識,或是大家都認為只是暫住的過客,建立不到鄰里關係。他指有些劏房業主不會顧及低收入人士的難處,每隔數個月或一年便加租,以平均5000元租金計,有的業主加200、300元,多加1000元也比比皆是,加幅由4%至20%不等,十分「狼死」,而租戶負擔不起便「無情講」,一旦欠租便被趕走,「而家啲業主只會向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