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坐飛機遊南極 轉乘郵輪要先學上橡皮艇 得閒上堂聽講座

撰文:熱評
出版:更新:

(編按:全篇文章分成上下兩集,以下為文章上集。)
文:吳俊熙
去年底,筆者與友人一行6人出發到第七大洲——南極。
到南極主要有水路航空兩種方式,從阿根廷南部城市世界的盡頭Ushuaia(烏斯懷亞)出發,乘坐郵輪,兩至三日可以抵達南極。只是中間經過風浪極大的Drake Passage(德雷克海峡),此海峽為南極的天然屏障,是世上最深的海峽,浪可以比船高,船要靠着浪走,不可與之對抗。而且來回需6天,是以我們選乘飛機。

下集文章連結:【熱評】遊南極最慘係暈船浪? 登岸後身處超震撼雪景抵返晒!

筆者在去年底與6名友人,展開南極生態之旅,觀賞企鵝是其中一個目標。(吳俊熙提供)

我們全團約130人,因為每輛客機最多可載70人,從智利南部的Punta Arenas(蓬塔阿雷納斯)出發,分兩架機到南極的北部King George Island(喬治王島)。我乘坐先起飛的一輛,機上提供飛機餐,有三文治、乳酪、水果等,以短途來說,其實不錯。餐後我們換過雪地靴,穿上派克外套,不過兩小時,飛機抵達智利的Teniente Rodolfo Marsh Martin Airport。說是機場,卻沒有候機室、洗手間、check-in櫃台,基本上那是一塊空地,有升降的跑道。而那裏亦是restricted area(禁區),禁止拍攝。

船上探險隊(expedition team)派了兩名隊員來接,其中一人叫名Nat,曾在北京大學讀普通話,中文流利。他立即與團中的中國人寒暄。這些中國人不是從大陸到南極,他們均已移居國外十多二十年,大部分是從北美到南極來玩。 

另一探險隊隊員通知我們,需要等候另一輛飛機抵達,才可以起步。典型的南極天氣:天色灰暗,紫外線卻強烈。空氣乾燥,烈風打到臉上,連忙帶上頸巾帽子。在空地上站在人堆中取暖,等了20分鐘,另一航班順利降落。我們穿著厚重的靴子,徒步步行1.6公里到岸邊,當日為零度以上,走着走着也不覺太冷。

在岸邊等着我們的,不是郵輪,而是數隻只可乘10人的橡皮艇,Nat一直翻譯成衝鋒舟,而船上各人均以橡皮艇牌子zodiac來稱呼。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穿上為我們預備的救生衣,腳踏水中,向外坐(sit)在橡皮艇上,把腿轉(swing)到橡皮艇內。必須學會sit and swing,因為郵輪不能停岸邊,只可以橡皮艇接駁。

筆者在船上聽講座,學習分辨不同種類的企鵝。(吳俊熙提供)

坐到橡皮艇內,背囊要放下,慎防人掉入水中時,背囊增加人的負重。手拉着旁邊的繩子(grab line),所以戴防水手套是必須的。其中一名探險隊隊員開船,在這裏,懂得駕橡皮艇是必須技能,有探險隊隊員7歲就已經懂開艇。艇隨着風浪一上一下向大船前進,浪花打進艇內,背囊、衣物、褲子、雪地靴防水十分重要。

5分鐘左右,橡皮艇停到大船旁,大船的梯子已經預備好,讓我們從橡皮艇一踏而進。幸好這天風浪不高,不然橡皮艇隨海浪一高一低,很易掉到艇與梯子之間的隙縫,落入海中。

一早起床,搞了大半天,終於身處郵輪。先把護照交到櫃台,服務員帶我們到房間。房門上有個鎖,可是我們沒匙,人在房的時候,可以把門從內鎖上,人不在房時,是不能鎖門的。

每間房都放滿十數萬港元的攝影器材、電腦,可是誰也不在意門是否上鎖。衛生間設施很貼心,懸着可晾衣物的繩子,亦有個發熱金屬架,可快速晾乾衣物。放下背囊,脫下救生衣、派克外套、雪地靴、防水褲、羊毛襪,換上便服,先做的不是參加甚麼簡介會,而是到餐廳午膳,這種體貼很教人舒服。

企鵝為鳥類,不是魚類,仍可潛到560米的深海中,距離超過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甚至是台北101!(吳俊熙提供)

飯後,所有乘客分成兩隊,參加救生艇演習。救生艇演習讓我們知道聽到七短一長鳴聲時,應穿上全套防水防風衣物,再加救生衣,立即到集合地點,如果棄船時應怎麼辦等等。

船上每天在大堂供應下午茶,所謂大堂其實是一個有電視及投射螢幕,可以容納一百三十人的地方。其中一角供應茶水,有咖啡、朱古力及大量不同款式的茶包可供選擇,另外亦提供曲奇餅乾,有時亦有小吃如壽司及finger food(編按:一口小食)。

這條船與平日數千人的大船不同,平日的活動並非打球、攀岩、游泳、跳舞,而是聽講座,包括海洋生態、鳥類、冰川、氣候、南極歷史等等,大部分人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天講解企鵝生態,例如其種類、數目、居住地區、食物鏈等等。企鵝為鳥類,不是魚類,仍可以潛到560米的深海中,560米比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甚至是台北101更長!然而,作為鳥類,企鵝可以喝海中的鹽水嗎?講座最重要是學懂辨認不同種類的企鵝,因為我們每天均有機會遇到許多企鵝。講座由Nat作即時翻譯成國語,現場提供耳機,方便中國人聽。(待續...)

(下集文章連結:【熱評】遊南極最慘係暈船浪? 登岸後身處超震撼雪景抵返晒!

作者facebook:Dr. Benny Ng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