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歌.四|缺視野、缺資源、缺交流 港樂如何突破自己的世界?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台灣是華語樂壇另一個核心,近年同樣受到數碼音樂帶來的衝擊,但相對於香港樂壇的式微,台灣樂壇仍然保有一席之地——其中一大關鍵在於政府怎樣理解流行音樂產業之於文化傳播的存在意義。今年6月,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公布「流行音樂製作發行補助案」,當中包括「創作樂團」、「錄製升級」和「影視原創音樂歌曲」14三個類別,分別有53個、22個及14個項目,合共獲得超過6000萬元新台幣(折合約1572萬元港幣)補貼。這項資助計劃主要為增進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動能、提升流行音樂製作品質,從而強化台灣流行音樂在全球的競爭力與影響力。反觀香港,隨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成立,特區政府能重新梳理流行音樂和大眾文化對於香港發展的重要價值,繼而擔起振興廣東歌的香港樂壇的重任嗎?

自2009年開始,特區政府就將文創產業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但多年來發展文創活動依然是政出多門的亂況:辦表演租用公共場地,要向民政事務局申請;想舉辦大型活動,要接洽康樂文化事務署;樂團需要申請資助,又要求助藝術發展局。

相對於台灣一早設立專責的「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香港直到今天都沒有針對流行音樂產業的系統補助。翻查藝術發展局發布的2022年的資助名單,有9間音樂公司獲得為期一到三年的資助,大多都是古典樂或者交響樂團體。

「香港樂壇已死」的論調或許太過悲觀,但無論如何,廣東歌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世界。當流行音樂的場域不斷增加時,香港流行音樂又該何去何從……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6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7月18日)《缺視野、缺資源、缺交流 香港流行音樂如何突破自己的世界?》

臺灣將文化創意產業列作重六大關鍵新興產業之一,專門設立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進行資金補助。(官網圖片)
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讓不論獨立音樂或主流音樂都可獲幫扶與補助(sunsetrollercoaster@FB)
已故「鬼才」黃霑表示,香港流行音樂能在海峽兩岸暢銷,最大原因拜香港的自由之賜。 (資料圖片)
很多韓國公司都會邀請外國人前往韓國擔任練習生,然後再回到自己國家出道,從而促進K-pop與海外文化的交流。(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