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四|地區工作的百花齊放和日薄西山——官民平衡何去何從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隨着城市高速發展,社區形態隨之改變,地區工作自然出現不少衝擊。早在十多年前,有人預言社區服務將會成為香港「夕陽行業」,但不少來自慈善社團的社福界人士相信社區組織正在「百花齊放」,而不同類型的社團組織亦在民間綻放活力。
城市發展改變社區形態,也無可避免地瓦解了由官方和民間共建多年的地區網絡。
「三四十年前,居民搜集信息主要依賴電視、報紙等渠道,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街坊鄰里之間互通有無非常重要,同時還依靠社工、社區組織者來傳播訊息、做一些社區教育工作。」社區發展陣線外務副主任吳堃廉從事社工逾十年來,他常常聽到從事社區工作的同行提及,昔日的香港社區形態更加緊密,居民對社區的參與度、社區互動與社區動員能力更高;而如今網絡普及化,資訊流通性提高,居民可通過網絡成立關注組、徵集意見並表達訴求,獲取信息成本大大下降,而社區之間的緊密度亦隨之有所降低。
但另一方面,隨着社區成熟發展,政府逐漸減少對社區發展恆常資源的投入,民間組織的主體性和多樣性反而相應增加,諸如街坊組織、業主立案法團、社團同鄉會、議員辦事處義工隊、教會等組織本身所具備的資源相當可觀,不容小覷。可是政府擔心加大民間組織的資助力度,可能變相壯大反對聲音,屆時可能為政府施政帶來阻礙;但吳堃廉認為,社區工作可為市民與政府建立真正有效的溝通橋樑,政府應該理性思考民間反對聲音及其背後原因,不要因為害怕反對而犧牲地區服務質素,畢竟......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20日)《地區工作的百花齊放和日薄西山——官民平衡何去何從?》。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社區治理・一 |當小政府遇上大社團——香港社區組織能力較弱?社區治理・二|摸着石頭抗疫 黃梓謙:政府須主動建構社會資本社區治理・三|缺乏聯動地區力量文化 社區支援網絡似有還無社區治理・四|地區工作的百花齊放和日薄西山——官民平衡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