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企業重視培養「識貨」用家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ViuTV劇集《IT狗》除了描寫「初創企業」(startups),尚有不少篇幅談及「創業投資基金」(venture capital)。不過除了私人的創投基金,劇中也隱若提到一些官方的創投基金,以及似是由政府營運的科技園區。

林鄭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宣告全面發展北部都會區,而新田科技城則是重中之重。

學者鄒崇銘在《追尋用家為本的創科產業》一文剖析,在現實中,初創企業林立的美國矽谷被奉為政府「有形之手」未能觸及、自由創業精神的成功堡壘。上百億市值的創科巨擘,彷彿均以後園的車房為創業起點;企業面對劇烈的開放競爭環境,則是互相切磋砥礪、誘發創新動力的主要泉源。然而,據學者尼爾.弗利格斯坦(Neil Fligstein)分析,其實政府在背後的扶持對矽谷發展舉足輕重。「車房創業」「神話」掩蓋了矽谷成功背後的重要事實——政府作為軟硬件標準的制定者、創科產品的消費者,以至大學科研基金的資助者,在矽谷崛起的過程中一直高度參與。

若政府的市場觸覺不足,需要與業界加強合作;那麼依靠業界引路又是否可行?經濟學上有「檸檬市場」(the market of lemons)概念,「檸檬」在美國專指質素低劣的二手車,由於消費者和代理的訊息不對稱,立心不良的投機份子遂有機可乘,以低價促銷劣質「檸檬」,連帶正直的代理亦無立足的市場空間。假如政府大力投入創科投資,又怎會不吸引到一些投機份子的目光,企圖瓜分巨額公帑,而並非着眼於開拓長遠市場潛力。

產業下游的用家或消費者(包括公營機構、私人企業和個人),願意付出真金白銀,長期購買及使用產品,創科成果才算成功商品化。因此產業政策成敗的關鍵,不只是扶植多少初創企業,而在於培養多少真正「識貨」的用家。用家或消費者是創科產業的重要持分者(stakeholders),進一步令他們變成持股者(shareholders)正是關鍵所在。設想香港科技園有限公司的股權能夠開放,河套港深科技園甚至可以分拆上市,管治能開放予更多公眾人士參與,創科產業的結構便會完全不一樣。在公帑和私人的共同注資下,正好互補長短,有力為創投市場提供恰當的平衡。

而且公帑創科投資不應只面向機構或專業投資者,股權大可進一步開放予所有市民——即創科成果的普羅用家或消費者。只要從股權模式的根本環節入手,全面向市民派發科技園或數碼港的股份,並讓市民以配股方式額外注入資金,自下而上參與創科產業的投資,則產出的經濟成果自能共同分享,同時亦為產業發展建立強大的本地市場後盾。

延伸閱讀:

地產霸權以外,香港正冒現「創科霸權」?

《IT狗》的創科夢|撇開「大台理論」 誰關心私隱漏洞?

《IT狗》談「數據產權」,監控時代能否步步安心?

政府創科投資不能只放眼業界,不少人可能只會自吹自擂產品如何了得,誇誇其談能為產業發展帶來多少好處,就好像《IT狗》中由楊樂文(Lokman)飾演的「星之子」Tony。(ViuTV《IT狗》劇照)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9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21日)《追尋用家為本的創科產業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09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股災後絕地反攻 至暗時刻已過?

第五波疫情突顯決策失誤 須大型檢討總結經驗

取消積金對沖未宜再拖 補足轉制損失亦得立法

凡是持久的必是溫和可持續的:中國需要怎樣的防疫

中國如何建立不同的大國外交風範?

扭轉「弱預期」 國務院金融委會議後還需更多

蔚來汽車李斌:看不上特斯拉的造車狂人

從熱戰到資訊戰 烏俄示範未來AI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