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瘋狂印鈔遺禍 糧食價格急升 窮國雪上加霜

撰文:黃杰
出版:更新:

自美國疫情失控以來,其經濟體系也遭受猛烈衝擊。其中,去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懸崖式」大跌萬點,讓人記憶猶新。然而,在舉國體制抗疫(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和拯救經濟危機的兩難選擇之中,特朗普和拜登兩位總統顯然都選擇了後者。自去年至今,美聯儲局已經接近失控地印鈔5.8萬億美元,相當於2007/2008年經濟危機的7,000億美元的八倍之多。巨量熱錢流入國際市場,引來投機份子炒賣大宗商品期貨,導致價格急升,尤其是跟人民生活最攸關的糧食價格。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世界糧食的年度價格飆升了一至七成,令已經遭受疫情煎熬的各國更雪上加霜,有些甚至瀕臨崩潰邊緣。

從去年2月至今年2月,黃豆價格升幅達53%,至每噸574.8美元。在同段時期,玉米價格從每噸168.7美元升至245.2美元,增長45%;大米價格從426美元升至531美元,升幅達25%;小麥價格從239美元升至276.6美元,漲15.8%。除了這些主要糧食外,部份食用油增幅也非常驚人。例如椰子油價格從844美元暴增至1,438美元,增長70%。但也有一些食用油價格比較穩定,如葵花籽油價格只升了8.1%。根據FAO的數據,食用油價格平均上升51%,穀類作物的平均升幅則為26.5%。

若單從市場供給邏輯去分析,很難解釋這次糧價大幅上升的趨勢。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時,很多經濟學家如FAO助理秘書長Máximo Torero曾預言,因為全球供應鏈斷鏈的緣故,糧食價格會稍微上漲。可是,在他作出這個預測後的幾個月,糧價不升反跌,證明供給側脫鈎這說法無法充分預測糧食價格。

大量熱錢炒賣大宗商品,導致全球糧食價格急升,令飽受疫情煎熬的窮國雪上加霜。(路透社)

另一個從供給側預測糧食價格的方法就是觀察糧食的供應量。可是,2018/2019年度的穀物供應量為35萬億噸,而2020/2021年的供應量為35.8萬億噸,完全沒有因為疫情而減少,但糧食價格依然在上升。在某些個別國家,如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因為極端氣候的緣故,糧食產量的確減少了,但是,這些國家在此前均有充裕的糧食儲備,所以,一年的低產量不足以影響全球糧食價格。

另一個嘗試解釋糧價上升的說法就是所謂的「中國因素」。毫無疑問,中國從去年12月開始確實大幅增加了糧食進口,官方表示,是為了國家安全而囤糧,因此大量入口小麥。

黃杰
曾於非洲工作的自由撰稿人

上文節錄自第25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2日)《美國瘋狂印鈔遺禍 糧食價格急升 窮國雪上加霜》。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 動一場特區治理大手術 從清除「房地產癌」開始

把握疫下契機 推動醫療科技產業化

電動車十年目標僅達一成 暴露政府三大施政弊端

香港開埠180年 回溯時代變遷

植物奶經濟來了? 素食與環保趨勢夾擊美國奶農

山客爆林踩線 山野不復原貌 行山風氣熾熱 新手湧現垃圾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