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香港憑什麼捲入「國際疫苗政治」戰場?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不但正處「第四波」爆發,而且開始陷入「疫苗接種」之爭。全球各地陸續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特區政府也終於月初宣布儘快引入兩款疫苗——750萬劑的中國科興的滅活疫苗,以及750萬劑中國復星聯同德國BioNTech及美國輝瑞研發的mRNA核糖核酸疫苗,但旋即引發港人熱議,當中充斥對國產疫苗的偏見和質疑,甚至引發不同政見人士互相攻奸,儼然又成為不見硝煙的「戰場」。國際政經格局風起雲湧,圍繞疫苗研發的明爭暗鬥亦從未停止,但抗疫不力的香港,根本沒有「資格」捲入「疫苗政治」戰役。
慎防「疫苗民族主義」
新冠疫情令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建起圍墻,互相提防,甚至博弈。購買疫苗一事,也成為了世界版圖角力場中的國際關係、經濟、政治行為。儘管世界衛生組織一再警告各地必須慎防「疫苗民族主義」——既不應囤積疫苗利己,也不應鼓吹自家疫苗最好,更不應藉著疫苗發揮政治威力,從而抬高自己踩低別人——但國際「疫苗政治」明顯風起雲湧,而經過「反修例風波」而陷入極度政治化的香港,也捲入戰場,摒棄科學。
有人基於偏見排斥內地疫苗,也有人唯恐天下不亂發出「誅心」之言。例如公民黨前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在facebook上批評港府只引入國產疫苗,又貼上「#留名等睇林鄭身先士卒打愛國疫苗」的標籤,似是暗示國產疫苗成效有限;而另一邊廂,新民黨李梓敬則發文諷刺拒絕接種國產疫苗人士應該全面棄用「Made in China」產品,甚至要把自己也埋掉,因為他們本身就是「Made in China」,他其後又「大翻舊帳」,上載政府抗疫專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大半年前表明拒打疫苗的舊聞,號召網民「寫四個字比佢」。
疫情當前,鑑於特區政府的後知後覺,香港的疫苗採購及接種計劃本來已經落後先進國家,如今好不容易盼來首批疫苗,大家不去討論科學數據和具體安排,卻要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籤,成為不同陣營攻擊對方的武器,不但模糊了抗疫焦點,而且置全港市民健康於不顧。
科學才是唯一判斷標準
無可否認,新冠疫苗存在一定安全隱憂,但這明顯是世界各地研發所面臨的共性,而非中國獨有的問題。正常情況下,疫苗研發之後,需要經過前期動物實驗和三期臨床實驗,而通常要在成功通過一期的實驗之後,才可進入新一階段,所以歷時一般長達10多年。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各地不得不加速疫苗研發程序,從研發、實驗、審批、生產到上市,前前後後只有其實一年時間。這意味研發團隊可能需要同時執行幾個階段的實驗,甚至要在不影響安全性的情況下跳過一些臨床研究以及原本歷經數年的審批工作——所以,不少藥廠都向所在國家的藥監部門申請緊急使用許可,例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日前便批准了輝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可以投入緊急使用,而中國國家衛健委早前也容許尚未完成三期臨床測試的國產疫苗以「緊急接種」方式為數十萬高風險人士進行接種。
疫苗研發過程基於疫情緊迫而被大幅壓縮,所以有論者把是次疫苗採購形容為「炒股」——當下的確面臨一定風險,但若然等待更多臨床數據分析再作打算,屆時可能已被搶購一空;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權衡病毒的傷害和疫苗的風險時,必須嚴守科學理性抉擇。
港府更應做好公眾情緒管理
然而,不少市民仍然基於「偏見」而冷待國產疫苗,甚至心懷疑慮。這既因為近年陸港政治矛盾加劇,也離不開早年內地科研落後西方的歷時事實,更與內地過往曾經發生疫苗醜聞息息相關。不過,這種固化的情緒和片面認知根本無助我們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首先,內地不可能永遠都是「吳下阿蒙」,例如內地當局早已嚴懲疫苗醜聞涉事人員,也因而通過《疫苗管理法》,務求令疫苗安全更有保障;其次,西方先進國家也不可能永遠「萬無一失」,例如FDA上周二便披露,有六人接種輝瑞疫苗後在臨床試驗階段死亡。
不過,市民抱有偏見是一回事,特區政府能否開誠布公、好好釋除市民疑慮就是另一回事。而很明顯地,港府的應對著實令人失望,完全未能做好公眾情緒管理的工作。例如港府公布引入疫苗時,竟於兩日內就疫苗來源給出四種不同的說法,到最後一次才「擠牙膏」般給出清楚回覆,難免令人質疑是有什麼不可吿人的秘密所以含糊其詞,無法建立公眾信心。
問題是,黨派之爭、藍黃之戰並非什麼新鮮事,港府也非首次面對「抗疫政治化」的問題,但如今仍然手足無措,可見當局明顯沒有吸取早前進行「全民檢測」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