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不一定能救經濟 支援商戶僱員須具針對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第四波疫情仍然嚴峻,當局上周再收緊「限聚令」,以防社區傳播鏈繼續蔓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13日)撰寫網誌,重提政府理財需要保有緩急先後,並稱支援限制營業處所只是「杯水車薪」。即使首批新型肺炎疫苗最快下月供港,但經濟活動亦未必會隨之全面重啟。在變數極多的環境下,政府要穩住市民、企業和社會對未來的信心,不能只靠穩健公共財政,更需要懂得審時度世的理財之道。

由11月下旬第四波疫情爆發至今,本港每日確診數字仍在高位徘徊,社區隱形傳播鏈難以完全切斷。政府上周為減少市面人流,決定再次收緊限聚措施,除了暫停食肆晚市堂食,亦全面關閉健身中心、體育場所、美容院、按摩院等營業處所。雖然這些「限聚」措施乃是必要之惡,但未來兩周本是冬至和聖誕節的長假期,相信各行各業亦會錯失傳統消費檔期的生意。

不少輿論呼籲政府「加碼」再推「保就業」措施,以助業界渡過難關,但政府除了不斷重提財政預算案和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的「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亦不見有具體政策回應市民訴求。政府的思路或可見於財政司司長的新網誌:陳茂波提及被要求暫時關閉或限制營業的處所時,稱政府「利用公共資源提供一定支援固然是情理之中,但卻只是杯水車薪,且終非長久之計。最重要的是管控好疫情,讓百業恢復正常營運」。

政府公布與藥廠簽協議購買新冠肺炎疫苗,以及12月22日起抵港人士須入住指定酒店。(盧翊銘攝)

公帑最重要用得其所

誠然,管控本港疫情實屬經濟重執活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或許政府以為隨着首批疫苗下月供港,經濟活動介時將會回復正常,故未必再次動用公帑紓解民困。但據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預計,由於全球疫苗亦處於求過於供,本港最快也要待2021年底才有七成人接種疫苗,即達群體免疫的標準,但前題更是物流沒有遇上阻滯。換句話,即使是最樂觀的情況,本港仍有機會爆發下一波疫情,經濟前景難言明朗,更遑論現有不少國家疫情比本港更為嚴峻,外訪旅行難在一年半載裡復甦,旅遊業寒冬或會更長。

陳茂波形容支援措施為「杯水車薪,且終非長久之計」,但問題是不少行業現正處於結業邊緣,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公帑用得其所。早前兩輪保就業計劃,不分需要地向僱主派錢,誠然已浪費了數以百億計元。如今面對裁員潮,政府應直接支援失業市民,或針對性保留就業崗位和員工數量。再者,當局亦要切記經濟擴張的速度,總會比收縮來得較慢。企業家決定裁員和結業與否,大多都只取決於其財政持續能力,但擴張時不但需要研究市場競爭、招聘員工、申請信貸,以及預判疫情走向等考慮,故未來未必會有機會呈V型經濟反彈。故陳茂波指「最重要的是管控好疫情」雖然份屬合理,但大雨過後亦不必然天晴。

不論是剛過去《施政報告》和主要官員言論,當局一直強調要「因應整體社會的需要和長遠發展的利益而運用資源」,惟現實上政府一方面對新一輪財政支援猶疑不決,另一方面亦不見有意將資源投放到民生福利的長遠發展。回歸以來,民間對全民退休保障、失業援助金等福利政策漸有共識,即使疫情前庫房水位屢創新高,歷任政府卻無視必要的改革,只懂「派糖」穩住民心,百姓生活質素不見有何改善。縱然陳茂波稱公共理財原則始終是「應使則使」、「短長期兼顧」,但迄今看來卻似是「短長期不顧」,與屆任政府不相伯仲。